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一次掛幫激變一個古鎮

一次掛幫激變一個古鎮

日期:2016/12/13 21:13: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一次掛幫激變一個古鎮

    掛幫需要“釘子精神”。
    省委提出“萬名干部下基層”,就是要用干部的眼界和思路,幫助基層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用實際行動密切干群關系。
    要真正獲得這個結果,“蜻蜓點水”和“臨場作秀”是不行的。需要的是掛幫單位和掛幫干部身子要沉得下去,症結要提得出來,對策要靠得上譜。說穿了,要有“釘子精神”。
    “釘子精神”從哪裡來?來自干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自干部對群眾艱辛的體恤和急切。正如省旅游局干部吳邁踏入赤水大同的第一天日記裡寫到的:熊家英及她的家人那種在困難面前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想擺脫貧窮面貌的迫切願望很讓我感動。我在想,如何面對她們那雙祈求擺脫貧窮的目光?以什麼樣的方式再去見她……
    省旅游局用半年的真情掛幫,促變了一個大同鎮。如果我們的掛幫干部都有這樣的“釘子精神”,促變的又將會是什麼呢?
    楔子
    5月28日上午9時,赤水市大同鎮的大雨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去年7月結束外省打工生涯回鄉養殖豪豬的民族村4組村民段代成正忙碌在圈捨間。一抬頭,大同鎮黨委副書記夏艷和兩名干部已經來到了家門口。
    夏艷來是為了解決段代成申請“3個15萬”小微企業項目支持的事情。鎮裡知道這個信息,卻是源自省旅游局副巡視員吳邁的一個電話。
    急需擴大規模的段代成想申請全省“3個15萬”小微企業項目支持,心裡沒底,5月27日晚上8點撥通了掛幫干部吳邁的電話,問清緣由後,晚上9時吳邁將此情況透給了鎮裡。
    夏艷的處理用了15分鐘:一是讓段代成准備好申報資料,完善必要的條件,到鎮裡找工商分局辦理。二是讓段代成用妻子譚順芬的名義申報鎮裡的婦女創業小額兩年貼息貸款,額度10萬元。
    對於這樣的處理效果,段代成一家很開心。
    問起怎麼想到徑直將求助電話打到一個省裡干部那裡,段代成說他覺得吳邁很和藹,像自家人,不害怕。
    去年8月,作為貫徹省裡“萬名干部下基層”活動的一個點,省旅游局和赤水市大同鎮形成掛幫關系,段代成也隨機成了10月份局裡第一批幫扶干部吳邁的掛幫對象。
    “是蜻蜓點水還是真心掛幫,群眾心裡比誰都清楚。”大同鎮黨委書記翁濤說。按照他的感受,省旅游局的到來,是“觀念到、項目到、人員到”,而大同收到的,是“思路變、速度變、干群關系變”。
    頤養深閨千年的隽美大同,正在蘇醒。
    激變一古鎮發展思路市場化調整
    很難讓人相信,“小事不願做,大事做不了,就想吃低保”這句順口溜,竟然是大同古鎮290戶居民此前生存狀態的概括。
    要知道,早在1999年,這座保存完好、規模碩大的2000多年古鎮就名列貴州第三批歷史文化名鎮名錄,獲此殊榮的青巖、鎮遠、西江等地的居民,早就吃上了旅游飯。
    更何況,大同還身處世界遺產丹霞地貌區,背靠赤水大瀑布、四洞溝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居民們守著這個金饽饽,惟一做的,就是在3天一次的趕場天,極少的人家在新街上去擺個小攤,賣點小雜貨。
    據說這是發展思路使然。鎮裡一直堅持的發展戰略是“竹業興鎮”,與赤水一直堅持的“竹業強市”戰略一脈相承。
    “赤水"竹業強市"戰略從全市高度上看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否完全契合鎮裡的實際情況,或者是否可以在資源整合上實現發展兼顧?”這是省旅游局去年10月第一批掛幫干部到大同後拋出的第一個問題。
    拋出這個問題,3名處級掛幫干部用了整整一周時間走村串戶。
    去年10月17日,正好是幫扶干部到來的第7天。上午與鎮領導的交流會成了小型“研討會”和“聽診會”。
    省旅游局辦公室主任蔣興勇等3名掛幫干部說出了他們的看法:一是鎮裡竹業發展已經到了穩健期,同時因之而來的生態改善也為旅游產業發展夯實了條件,二是世遺保護地赤水,文化旅游尚屬空白,大同具備延伸赤水旅游景深的先天條件,三是遵赤高速2013年將通車,而泸(州)赤(水)高速2012年底就要通車,赤水旅游井噴時代可能提前到來。結論是:大同是否應該將古鎮文化旅游作為新的產業突破點?
    “他們都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他們都是在用求證的語氣和我們交流,這種氣場和觀念的沖擊,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大同鎮鎮長謝遠馳說。
    這次會議的最大收獲,是鎮裡堅定了調整發展重心的決定:從竹業興鎮調整為“旅游富鎮、城建興鎮、開放活鎮”。
    萬事開頭難,旅游主導發展的思路一經確立,隨後的工作就像赤水人最擅長的剝筍子,一層層的鋪展開來。
    旅游開發的大盤子很快就擬定了:大同古鎮文化旅游點將成為核心,三面6公裡范圍內挑起“貴州30個最具魅力民族村寨”大石盤村、世界遺產丹霞地貌核心區楊家巖和四洞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最終形成至少“3日游”旅游景深格局。
    作為硬件基礎,一條6公裡長25米寬的筆直大道將連通赤水市區,項目已經報批,即將動工。
    掛幫干部們這樣的“觀念扶貧”並非僅僅“飄”在鎮裡這個層面,也“下沉”到了每一個接觸到的村民那裡。
    民族村的陳文蘭是全省聞名的竹編工藝大師,多次獲得“貴州名匠”榮譽。她位於孔灘橋的家,記者兩年前就到過。
    再次進到陳文蘭家,全新的感覺撲面而來:原本雜亂的一樓被辟成了作品展示廳,屋頂都用竹材吊了頂,牆面都用當地文化元素做了修飾,幾面根雕茶幾錯落有致的安放廳內,文化氣息顯得相當的高雅。
    在二三樓,則是一溜10余間鄉村旅館房間,屋內陳設簡潔清爽。
    去年10月後,省旅游局的每一批掛幫干部都是安頓在這裡,晚上就成了陳文蘭生意的專場“把脈會”。從竹編工藝品品相如何擴展,到鄉村旅游如何吸引客戶,都成了交流的內容。
    陳文蘭說,記者眼前看到的樣子,都是這些“廳級、處級干部設計策劃的”,甚至是親自動手,擺來擺去的察看效果。
    “他們都很和藹,叫我陳姐,說什麼建議都是商量口氣,與我原來心目中的大干部樣子完全不同。”這是陳文蘭最深的印象。
    現在陳文蘭的鄉村旅館上客率能達到80%了。在她家隔壁,羅啟明家的20余間客房正在裝修,街對面,還有7家村民正在整修房屋做客房。
    而在此前,這些家庭都是靠編竹席賣竹子為生。
    激變二項目實施速度按天計算
    進出大同古鎮的前段有一溜亂石橫陳的10余畝空地,這裡成了夏艷的“心病”。
    這裡規劃的是進出古鎮的門面廣場,將布局著停車場和旅游接待區,要求是在今年9月底建成,迎接遵義市首屆旅游發展大會,時間有點緊。
    6月3日是個周末,主抓這個項目的夏艷又沒有回家。
    “省旅游局免費做的規劃,還協調了項目資金,干不出來沒臉見人。”夏艷說了句大白話。
    不僅這裡的規劃鎮裡得了“免費的午餐”,就連由重慶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院所做的《赤水市大同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也是由省旅游局買的單。
    大的方面“來真的”,小的地方也不例外。
    大同古鎮原本是川鹽進黔的碼頭,前臨水量極大的大同河,河岸近10株千年古樹日久沖刷,面臨危境。今年初,省旅游局從自己的辦公經費中硬擠出80萬元,為這些“寶貝”打防護罩。
    5月28日大同大雨,但施工並沒有停止。
    這種把大同的事情真當成自己單位事情的做派,既讓大同感激,也讓干部們有點“吃不消”,所以鎮裡的大小干部都上足了發條,項目盯死,按天推進。
    離大同古鎮6公裡的民族村大石盤組,是個苗族聚居的村子,去年剛晉升為貴州30個最具魅力村寨之一。
    “布依傍水,苗居高山”,大石盤真的就像是在雲端,大中午的霧氣從山腳谷間的竹海裡升騰起來,恍然如仙境。天氣晴好時,站在這裡可以清晰的看見赤水市。
    高度讓這裡風景絕好,但也讓這裡飲水困難。按照民族村主任張萬青的說法,一到夏天,這裡就得去幾公裡外挑水吃,去年大旱,是靠鎮裡用車送水。
    沒有水,生存尚且不容易,做旅游則更艱難。這個道理,掛幫干部吳邁從第一次來到這裡就發現了。
    掛幫期結束踏上歸程,吳邁突然想起什麼似的叫停了車子,再次來到大石盤,又做了一次更深入的調查之後才離去。
    10多天後大同鎮接到信息,由省旅游局協調省水利廳,將在大石盤啟動人畜飲水工程。“現在規劃和踩點都已經整好了,馬上就開工。”張萬青喜滋滋的說。
    大石盤的坡腳,一個投資5個億、占地147畝的旅游地產項目正在進行一期工程平場。連日的大雨讓滿腳紅色泥濘的赤水華越地產老總、四川人何太華“很心煩”。
    這個項目是沿大同河布局旅游房產、商務區、酒店和旅游游樂設施,買房者既可自己度假居住,也可租給公司代為經營,是目前大同引進的最大的旅游開發項目。
    從項目區的功能規劃到經營走勢,省旅游局的掛幫干部沒有少給老何建議。最讓他受益的,是原本打算建成普通商務層次的兩棟酒店,在聽了省旅游局機關支部書記陳國鈞等掛幫干部們的前景分析後,立即決定升級為四星級酒店。
    “一期剛剛出規劃圖,就有近20套房子被預定了,都是泸州、日照等地的客戶。我給客戶的確保是10月份前出來,所以倒排工期,下雨天也不停。”何太華說。
    激變三干群和諧激活發展內因
    見到已經在古鎮社區干了多年居委會主任的陳克敏時,她剛剛從浙江義烏旅游產品展銷會上回來,這是她第一次出這麼遠的門。
    和她一起的,還有幾位大同鎮的村民。
    這次遠出,除了浙江義烏,還去了重慶和湖南的幾個文化旅游區。雖然走了這麼遠,但陳克敏們沒有花一分錢,全是省旅游局買單,掛幫干部丁克斌還“兼職”起了這個特殊團體的安保。
    “到了義烏,傅迎春局長還親自幫我們買了攤位,教我們怎麼擺放商品,讓我們體驗怎麼做旅游生意。”陳克敏到現在還覺得不可思議。
    這次出門對於60多歲、本身是有退休工資的陳克敏的最大觸動,是決定繼續在居委會主任位置上,帶著居民們吃上旅游飯。此前,她曾堅決的要求不干了。
    雖然沒有問,但是這種決定的背後,顯然是陳克敏真的看到了古鎮的希望。這種希望,其實在去年10月份就開始有了。
    省旅游局第一批掛幫干部來到大同後,吃飯住店自己付賬,走村串戶自己買單,訪貧問苦自掏腰包,收集到的社情民意中最突出的一條,就是大伙兒想走出去看一看。
    去年10月24日,也就是第一批掛幫干部到大同的兩周後,一個20多名村民組成的實地學習考察團就動身了,第一站就是和大同資源同質的貴陽市青巖鎮。
    青巖依托古鎮文化形成的旅游博興局面讓村民們很興奮。為了長期交往,在省旅游局的牽線下,兩鎮還結成了“古鎮文化旅游姊妹鎮”。
    隨後,考察團還觀摩了開陽十裡畫廊、桐梓鄉村旅游點等多個旅游樣板村寨,開闊村民眼界,提振村民發展旅游產業的信心。
    這樣的“好事兒”還僅僅是個開始。
    去年12月1日至4日,省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傅迎春帶著花溪區旅游局、青巖鎮政府相關人員及花溪區旅游協會、青巖古鎮翰林院、金必軒、望城園等發展鄉村旅游示范戶、致富能手共計30余人,冒著雨雪天氣來到大同古鎮,開展“姊妹旅游古鎮”鄉村旅游發展經驗交流現場培訓會,在大同古鎮平街上擺開攤位,手把手的教村民們做鹵豬腳、糕粑飯、玫瑰糖等旅游食品和商品。
    “以前古鎮上290多戶人家,沒有誰想到過這樣做,也沒有人這樣做。現在客棧都有好幾家了,大伙兒鉚足了勁兒就是要干。”說起這種變化,陳克敏對掛幫干部說不盡的感激。
    和這種村民內心被激發出來的“想干事”的情緒一樣,大同鎮的干部也因為掛幫干部的到來經歷著洗禮。
    “30多名掛幫干部都沉了下去,群眾都認得他們,信服他們,我們鎮裡工作的干部更要多走基層,多聯系群眾。”翁濤在鎮裡干部進村入戶幫扶動員會這樣說。
    這樣表述既是一種掛幫的示范觸動,也是一種發展的緊迫感。工作時效和實效開始成為大同干部發狠堅持的目標,一個奇特現象開始在大同呈現:鎮干部總在村裡辦公,村干部總在農戶家裡辦公,干群關系走向和諧。
    鎮裡村級工作年終考評年年掛末的民族村,今年由鎮裡的干部黃文平下掛村支書,一季度各項工作考評全鎮第一。
    這種從鎮裡到村民已經被激發出來的發展內因,正成為大同構建赤水市“南部新城”和“紅色旅游文化產業園”宏觀規劃的核心依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