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台座。須彌原為佛經中的山名,稱聖山為須彌山,在印度把須彌山作為佛像的基座,意思是佛坐在聖山之上,更顯示佛的崇高與神聖。
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於山西大同雲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工字形基座,是在我國早期出現的形式。經代代相傳,不斷完善、豐富,之後引伸至建築便成為一種華麗的基座。
須彌座多用於中國傳統建築,如宮殿、寺廟、月台、平台、丹陛橋、塔幢、華表、碑座、壇台、獸座、神龛、陳設座、寶頂座、影壁等等。
宮殿建築的基座,常由普通台基和須彌座復合而成,須彌座可以做單層或雙層,重要的建築也可以做成三層重疊的須彌座,俗稱三台須彌座,簡稱三台。如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土字形三台,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太廟是矩形三台,天壇的祈年殿是圓形三台。這三種做成了不同的平面形式。
三台都是三層收退的形式,在每層須彌座之上,橫臥地伏上立望柱,柱頭雕有雲龍、雲鳳,柱間安裝尋杖欄板,欄板當中雕有荷葉淨瓶。望柱底下伸出帶有石雕的龍頭(螭首),龍口中留有孔洞,螭首有實際排水的功能,又能起到烘托建築的作用。在雨天,三層螭首吐水,形似噴泉蔚為壯觀。
三台的面層為石制雕刻須彌座,裡層是大城磚的背裡牆,中間為夯土層的結構。
古建築在確定台基高度方面《禮記》中有詳細記載:“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太和殿本身的台基為0.98米,雖未超出《禮記》中的規矩(定),但三層的須彌座高是8.13米。金銮寶殿建築在高高的三台之上,更突出了帝王至高無上的氣概。三大殿的雄偉、莊嚴是與三台分不開的。所以使用三層須彌座疊造的台基,是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建築形制。
須彌座的基本構成(自下而上)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組成,層間有皮條線,各層高度均有定制。可以靈活變化,也可增加層數(土襯、下枋、上枋都可以做成雙數)。石制須彌座各層名稱雖然不同,但在制作加工時,常由一塊石料雕鑿而成(也可根據設計要求和實際石料的情況酌情而定)。
須彌座台基的通高為該建築物檐柱的高1/5~1/4,須彌座本身又分五十一份(皮條線各占一份),各層所占份數是有一定規律的。
一、石制須彌座:
首先在選材上有漢白玉和青白石兩種。
漢白玉又被細分為水白、旱白、雪花白、青白四種。漢白玉具有潔白晶瑩的質感,質地較軟,石紋細,適於雕刻,多用於宮殿建築中帶雕刻的石活,與青白石相比,漢白玉更加漂亮,但其 強度和耐風化、耐腐蝕的能力均不如青白石。
青白石細分為青石、白石、艾葉青等,青白石質地較硬、質感細膩,不易風化,多用於宮殿建築,可用於雕刻石活。
石制須彌座有三種做法:其一是轉角處不做任何處理。其二是轉角處使用角柱石(又叫金剛柱子)。其三是轉角處用馬蹄柱子,俗稱瑪瑙柱子。
石制須彌座又分不帶雕飾和帶雕飾兩種。
不帶雕飾的須彌座,其特點是只做單層,不做雙層和三台式。沒有欄板和任何裝飾。但是在圭角部分必須雕刻如意雲紋飾。
帶雕飾的須彌座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不帶勾欄的須彌座(一般用於各式宮門、琉璃牌樓的下鹼等)根據雕飾的花紋繁簡程度可有以下幾種情況:僅在束腰部位帶雕飾;束腰部位和上枋或下枋部位帶雕飾;所有部位均帶雕飾。
(2)帶勾欄的須彌座,基座同不帶勾欄須彌座的做法相同。不同的是在基座之上安裝欄板、望柱、淨瓶,尋杖欄板有雕飾或無雕飾,望柱頭、淨瓶帶雕飾。
(3)帶勾欄和帶龍頭的須彌座,此種做法比第二種做法增加四角帶龍頭(稱四角龍頭),其它龍頭稱為小龍頭或正身龍頭。須彌座必須為帶勾欄的須彌座,轉角處必須為角柱作法。
(4)重疊式須彌座,須彌座的層數可以兩層或三層。下層須彌座必須為帶龍頭須彌座,上層則比較靈活。多層須彌座一般應較高大,增高的方法除加大每層的高度外,還可以增加土襯石的露明高度或上、下枋做成雙層。各層須彌座的高度可以不相同,但最底層的應最高大。
須彌座的雕飾圖案,上、下枋雕飾圖案以寶相花、卷草、雲龍圖案為主。上、下枭雕飾多為仰覆蓮(巴達馬)。束腰部位多以绾花結帶為主。廟宇中的須彌座束腰部位可雕飾佛八寶。
石制須彌座不僅用於基座,還常用於牆體的下鹼部位、還可成為獨立須彌座。
獨立須彌座常見庭院中,專用做陳設如嘉量、日晷、獸座、太湖石等飾物。它們的形式,從平面看有圓形、方形、方圓結合、橢圓形等形式,造型別致,雕刻精巧,藝術性極強。
2005年《房修定額》(古建分冊)第一章石作工程中,設立了石制須彌座的拆除、制作項目。制作中分無雕飾須彌座和有雕飾須彌座、有雕飾獨立須彌座、正身龍頭和四角龍頭的制作。同時須彌座束腰部位做法,單獨立項雕飾绾花結帶子目,在使用項目時,分別套用和執行定額。
二、琉璃須彌座:
琉璃制品是由主材,頁巖石+熟料(舊素燒瓦件)+葉蠟石+水、悶透、脫胎、雕刻、烘干、掛釉、燒釉等工序完成的飾件。
琉璃須彌座有兩種做法:一是轉角處不做任何處理;二是轉角處用馬蹄柱子,俗稱瑪瑙柱子。
琉璃須彌座除了用於園林花壇之外,還常用在琉璃牆體的下鹼、屋面寶頂座等部位。如琉璃花門常以琉璃須彌座為基座,各種琉璃影壁更是用琉璃須彌座來襯托等等(如北海九龍壁)。
琉璃須彌座與石制須彌座相同,從土襯、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共七層構件疊砌而成。
琉璃須彌座有素面的,也有雕飾的。上、下枋常見的花飾以纏枝西蓮花或龍戲珠為主,上、下枭多以仰覆蓮或西蕃蓮為主,束腰以绾花結帶或折枝花等為主題圖案。琉璃須彌座雕飾的造型不同,凸凹的線條比較分明,立體感強,更增加了須彌座的美感。
2005年《房修定額》(古建分冊)第二章砌築工程中,根據琉璃須彌座砌築的瓦件長度(磚長)設立項目,施工中按琉璃瓦件磚長套用定額子目。
三、磚砌須彌座
磚砌須彌座常見大式青磚影壁,多采用磨磚對縫的干擺做法。有帶磚雕的,也有無磚雕的須彌座。
磚砌須彌座分三部分:束腰以下、束腰、束腰以上。這三個部分各占須彌座總高的1/3。束腰部位雕飾绾花結帶圖案,其余部位不做磚雕。
磚砌須彌座還可應用在屋面寶頂座,有單層、也可重疊(雙層),形式有方形、圓形、帶雕飾和不帶雕飾,與影壁須彌座不同,帶雕飾從圭角、上下枋、束腰都帶有雕飾圖案,也有在局部構件上雕飾的。
2005年《房修定額》(古建分冊)第二章砌築工程中,以做法設立磚砌須彌座子目,須彌座各層出檐可參照冰盤檐做法。
四、木制須彌座
木制須彌座常見於皇宮,如太和殿內在四根盤龍金柱中間設有皇帝寶座,寶座安放在木制須彌座之上。乾隆花園倦勤齋室內樂亭式小戲台、北京牛街清真寺大殿聖龛等建築物、構築物也都可能使用木制須彌座,木制須彌座還用於古典家俱和工藝品陳設底座。做法與石制須彌座相同,定額中不包括木制須彌座項目。
五、銅鑄須彌座
銅鑄須彌座多用於宮廷庭院的陳設基座。銅鑄須彌座有矩形、圓形,鑄造以成雙成對,圖案沒有雷同。矩形銅鑄須彌座常擺放銅龍、銅鳳、銅獅、銅麒麟、銅龜等。圓形銅鑄須彌座一般擺放銅香爐等。
總之須彌座的形式多種多樣,無論使用在何處,都給予了美感與莊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