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開發不足和交通不便 黑井古鎮旅游業遭遇瓶頸

開發不足和交通不便 黑井古鎮旅游業遭遇瓶頸

日期:2016/12/13 21:13: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楚雄州祿豐縣,黑井古鎮。

    武舜壁和家人在黑井古鎮生活很多年了。黑井的武家到他這裡,已經是第19代。作為地道的黑井“原住民”,武家人目睹了黑井古鎮的歷史興衰。從1997年開始,武舜壁自封為導游,為游客講解黑井的歷史。如今67歲的他身體狀況不佳,不能再帶著游客觀光了,但他希望大家能記住黑井,害怕這座千年“鹽都”漸漸被人遺忘。

    最近,一條消息在古鎮上不胫而走:目前負責黑井古鎮經營的雲南黑井天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將對外轉讓黑井古鎮的經營權。武舜壁很關心這個消息背後的動向,因為“這幾年黑井的旅游發展似乎已經停滯不前了,游客也越來越少……”。

    古鎮曾經輝煌過

    黑井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著名鹽都。最熱鬧時,小鎮上聚集著4萬人。

    在黑井,姓武的大戶有兩家。為了區分,稱之為上武家和下武家,武舜壁是上武家的後人。上武家的祖上本是武官,明朝崇祯七年來到黑井後,開始從事教育和運鹽生意,逐漸成為黑井的大戶。

    跟上武家一樣,黑井的很多大戶,甚至是每家每戶,都跟鹽有著密切的關系。據考證,早在3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黑井勞作生息。當時人們發現河邊山腳處有鹵泉自然溢出,黑井的第一批住民便“采鹵而食”。青銅時代,他們掘池儲鹵,用原始的薪炭法制鹽;南诏時期,他們掘池汲鹵,用釜煎鹽,黑井鹽成為專供王室的貢鹽。到了元代,中央置“威楚路提領”管黑鹽井鹽運使司。但在這兩千年中,黑井僅僅開挖了兩三口鹽井。明朝洪武年間,黑井設置了鹽課提舉司,直隸於省。長官為正五品。中央從應天府遷來64名身份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開發黑井。

    因為盛產鹽,黑井成為了“西南絲綢之路”上的著名“鹽都”。明朝、清朝中期至清末民初,黑井上繳的鹽稅分別占到雲南財政收入的67%、59%和46%,一度成為滇中繁華的經濟重鎮。最熱鬧的時候,小鎮上聚集著4萬人。

    “我聽祖上的人說,黑井那時候每天都商賈雲集、人喊馬叫。十多歲的孩子出門上學一定都要有大人護送,生怕街上的馬傷到孩子。”每當提到黑井輝煌的歷史,武舜壁都顯得很是激動——因為那也是他家的輝煌歷史。到了今天,上武家的大院依然保存完好。這座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建築氣派不減當年。

    後來,由於海鹽的“入侵”,昔日富甲一方的“鹽都”黑井漸漸走向了衰落。

    順著武舜壁手指的方向看去,一條彎曲、狹窄的青石板街道顯得異常冷清。這裡被稱為“一街”,曾是古鎮最有特色、也是最熱鬧的一條街。“當年黑井的三十多家大小飯館都集中在這裡,其中還有從昆明冠生園請來的大師傅呢。”而如今,這條街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喧囂,偶有幾位老人坐在門口,一副倦容。

    古鎮的另外兩條街道則要寬敞很多,街道兩旁全是商戶,至今仍有很多按老規矩開設的金銀首飾店、旅店、食店、雜貨店和理發店。只有在節假日,黑井才會人來人往,但平日裡總是冷冷清清,有的店鋪甚至一整天都沒有一單生意,店主只能終日與老店厮守。

    漸被遺忘的特色

    鹽文化、古代風格建築、名人文化以及獨特飲食,都是黑井的驕傲。

    武舜壁記得,黑井古鎮吸引大批游客到來,是在1995年獲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的稱號後。“那時候起,經常會有游客慕名前來,特別是2000年以後,來的人更多了。”而鎮上的人似乎也看到了商機,紛紛做起了生意,開飯館、開旅店,一時間古鎮又似乎回到了以往熱鬧繁華的景象。

    “那時,黑井的鹽廠還在生產,很多人就是沖著這個來的。”武舜壁說,來黑井的游客大多慕這裡的鹽文化而來。他們參觀制鹽的過程,游覽古建築,吃當地的美食,流連忘返。

    但是好景不長,近幾年來,黑井古鎮的旅游始終沒有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很多游客來了以後,覺得景點太少,不怎麼好玩。”每當聽到有游客這麼說,武舜壁就很著急,“其實黑井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只是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而在當導游的這些年裡,武舜壁發現黑井基本沒有“回頭客”。他認為,導致黑井旅游停滯不前的原因,不是沒有良好的旅游資源,而是沒有“開發”。

    正如武舜壁所說,黑井確實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除了歷史悠久的鹽文化外,還有仍存唐宋風貌的坊巷,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以及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戲台、古寺廟、古鹽井、煮鹽灶戶等。特別是享譽省內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典型——武家大院,更是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游客。目前,全鎮9個村委會的文物點共有80多處,其中21處已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列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黑井古鎮出了不少名人。這裡曾出過13名進士,民國著名軍人朱培德、史華等也出生在黑井。黑井可謂人傑地靈。

    而作為“雲南滇菜發源地”,黑井的飲食文化也是獨樹一幟。鹽焖雞、灰豆腐、牛干巴、燒膚、燒賣、砂鍋豆腐、稀豆粉、石榴花等,都是黑井的特色菜。

    然而,現在去黑井古鎮的游客都會發現,原本向往的鹽文化逐漸式微,在古鎮僅能看到古鹽井的遺址,也只能買到一些鹽制品,沒有更多的開發。很多文物建築雖然進行過修繕維護,但其歷史底蘊卻沒有得到體現,一些古建築甚至荒草叢生,人跡罕至。

    打造旅游產業的艱辛路

    當地引進企業融資,試圖改善基礎設施,增加對外宣傳,引來游客。但是引進的企業遲遲沒有投入資金。

    其實,黑井也曾嘗試過旅游產業的打造。

    黑井古鎮獲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的稱號後,鎮政府開始致力將其打造成一座旅游小鎮。起初古鎮由政府負責開發、管理、經營,但基礎設施薄弱是建設初期遇到的最大難題。改變這一困境,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因此,黑井鎮政府選擇“政府補、企業助、居民籌”的融資建設方式,一方面充分整合利用社會閒散資金,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居民參與古鎮保護與開發。

    通過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古鎮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4條古街道的外立面得到修復整治,城鎮街道和各景點進行了路面鋪設和綠化、亮化、環衛設施建設,幾處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修繕。

    然而,引進企業的融資,僅對古鎮的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作用,對古鎮今後的總體規劃和長期發展,仍需走一條更加行之有效的路子。於是,與湖南的鳳凰古城一樣,黑井古鎮選擇出讓經營權,交由企業進行市場化運作。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出讓旅游開發經營權的方式,吸引投資商介入古鎮旅游開發。由投資商根據自身優勢,結合市場需要對外融資,繼續古鎮旅游開發進程,政府只在行業宏觀層面上對投資商進行管理。

    2005年,黑井鎮政府將古鎮的經營權交由一家公司正式進行經營管理。

    “當時那家企業確實做得不錯,特別是在宣傳方面,立即使黑井古鎮名聲大振。”黑井鎮黨委書記李玉明介紹,通過轉讓經營權後,黑井古鎮確實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由於該企業後期資金投入跟不上,2007年,黑井鎮政府收回了古鎮的經營權,交由雲天化集團旗下的博源公司進行管理,期限是30年。

    2007年4月,博源公司正式接手黑井古鎮的旅游經營權,並成立了雲南黑井天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當時我們雙方簽訂協議,博源公司前三年每年必須對古鎮投資1000萬元。”

    起初,博源公司和黑井鎮政府對雙方的合作都抱有極大信心,然而,5年過去了,黑井鎮政府卻始終沒有見到這筆資金的投入,古鎮的一些規劃項目也因此遲遲得不到落實。於是,就有了最近流傳在古鎮裡的說法:黑井古鎮的旅游經營權將再次轉讓。

    李玉明說,鎮政府去年與博源公司進行了交涉,希望引進一家更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古鎮的經營,而博源公司也考慮到自身的發展需要,同意將剩余的25年經營權轉讓出來;或者若有投資伙伴想加入的話,博源將與其共同經營。

    困局:交通不便 接待能力弱

    去黑井的路不好走,從廣通到黑井的39公裡路,彎多、坡陡、路面狹窄。游客的數量一直無法提升。

    “就我們公司來說,進行旅游開發確實不是我們的專長。”談到這5年對黑井古鎮的經營,黑井天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張勇似乎也有苦衷。

    博源公司的前身,是一平浪鹽業總公司。一平浪鹽礦改制後博源公司成立,負責鹽礦醫院、學校及退休工人等的後勤服務管理工作。2006年,鹽礦醫院、學校交由政府管理時,考慮到博源公司在化工方面擁有雄厚的實力,而黑井鹽礦仍在生產中,祿豐縣政府希望博源公司能在帶動黑井鹽業發展的同時促進黑井古鎮的旅游業發展,便有意把黑井古鎮的經營權轉讓給博源公司。而博源公司對古鎮的旅游經營也非常感興趣,雙方一拍即合。

    但是,2007年國家出台政策,要關閉一批“五小企業”,黑井鹽礦就在其中。鹽礦關閉後,博源公司僅負責古鎮的旅游經營。而這個工作對於一個主營後勤服務管理工作的公司來說,確實有些吃力。

    盡管如此,博源公司還是對黑井古鎮的旅游開發作出了規劃。2008年5月,博源公司邀請昆明新業態旅游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按照祿豐縣、黑井鎮政府對黑井古鎮的規劃方案,為古鎮的旅游開發做出了規劃。這份計劃書詳細地對黑井古鎮的“雲嶺死海”項目、“錦繡坊”星級酒店、鹽博物館、武家大院、文廟及旅游商品等進行了規劃設計,並預算了投資總額約為2375萬元。

    然而,到目前為止,所有的設計規劃仍然還停留在這本項目策劃書上。

    張勇說,公司之所以一直沒有進行投資,是因為就黑井目前的經營狀況來說,這樣大的投資很冒險。“目前我們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門票,然而每年約為80萬元的門票收入,除去成本後,收支狀況基本持平。5年來,我們基本沒有盈利。”他說,這是因為景區的客流量太少。

    據官方統計的數據,2011年,黑井古鎮的游客量為18萬人,但是除去走親訪友、考察團以及逃票的,張勇說,實際買門票的游客僅有3萬多人。

    前往黑井古鎮的游客,一般以自駕游和乘坐火車為主,由於前往黑井的路況較差,特別是從廣通到黑井的39公裡路彎多、坡陡且路面狹窄,35座以上的大巴車根本進不來,交通狀況成為制約黑井發展最主要的因素。

    有一次,張勇接待了一個100多人的大型旅游團,但大巴車只能開到廣通,他們只能重新找中巴車到廣通,將游客接進黑井。“交通不便,大型的旅游團無法進入,再加上路況不好,一些小型的旅游團隊為了保證安全也不願來黑井,所以游客數量一直無法提升。”再加上近幾年來黑井的很多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完善,特別是食宿條件跟不上,黑井古鎮的日接待量僅為1300人。

    張勇坦言,對於一個不以旅游經營業為主的企業來說,是否要作出這樣的投資,確實有待商榷。“因為這些原因,我們這幾年甚至都不敢加大對黑井古鎮的宣傳,因為古鎮基本都沒進行任何深度開發,我們也怕游客對黑井失望。”

    交通狀況差,也一直是困擾黑井鎮政府的一大難題。當地曾考慮重修廣通至黑井的路,但預算耗資大得驚人。“這39公裡路若修成二級公路的話,大約需要14億元。”鎮黨委書記李玉明說,他們選擇了一條“曲線救鎮”的方法,即從黑井古鎮至毗鄰的牟定縣新橋鎮修建一條二級公路,則可以讓黑井直通高速公路,“這條公路的修建成本僅需2500萬元左右。”目前,這條路已經開始了前期的准備工作,計劃今年下半年開始施工。

    轉讓景區經營權仍是主要措施

    當地表示,他們會找一家有實力、有耐心、有決心的企業,掌管古鎮的經營權。

    自2002年以來,國內各級地方政府或者景區(包括古鎮)都出現了大規模出售(出讓)旅游經營權的現象。就楚雄來說,黑井古鎮、光祿古鎮、石羊古鎮均采用了這樣的開發模式進行經營。這說明,旅游開發過程中,舊有的投融資體制已經不適應旅游開發對資金的需求。

    就黑井古鎮而言,制約其發展的根本問題還是資金。“黑井地處偏遠,經濟落後,項目前期工作經費和建設資金嚴重匮乏。除了需要省、州配套特色旅游小鎮建設資金進行扶持外,引進企業進行項目投資是非常有必要的。”李玉明強調,此過程中一定要明晰政府和企業的工作職能,政府要從大方向上引導,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而古鎮旅游要素的建設則要由企業來負責。“黑井古鎮之前經營狀況的低迷,確實存在我們和企業的工作職能不明晰的情況。”

    對此,有專家分析,過去古鎮的保護工作是由一些政府撥發的專項資金來進行的,這樣會使政府面臨一定的財政負擔。而在古鎮的商業開發中,政府也往往缺少足夠的資金,同時也不能過多地參與市場經營導致職能錯位,因此多數的古鎮開發都是由政府尋找旅游開發商來進行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資金的來源就可以通過各種市場渠道來解決。

    在這方面,大姚的石羊古鎮就嘗到了多渠道融資的“甜頭”。古鎮最先引入民間資金,成立了楚雄咪依噜旅游開發有限公司。2006年,通過招商引資,成立了石羊古鎮旅游開發公司。2008年通過引資,啟動三星級標准的咪依噜大酒店建設。2009年,招商引資啟動了白塔湖、核桃文化園等旅游重大項目的建設工作。這些旅游開發企業的引進和組建,進一步拓寬了旅游開發建設資金的投資渠道,加速全縣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建設的步伐。

    然而,投融資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將古鎮部分房產作為抵押,爭取銀行的信貸支持。政府也需要建立古鎮發展資金,對古鎮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爭取銀行授信額度,通過各種途徑融資來對古鎮進行修繕。比如在古鎮全面營業後,將古鎮管理公司進行資本運作,力爭上市發展等,都是可行的投融資方式。

    李玉明說,在下一步的古鎮開發中,他們仍會走轉讓經營權這條道路,找一家有實力、有耐心、有決心的企業掌管古鎮的經營權。同時,他們也會考慮多引進幾家企業對古鎮中的一些項目進行投資經營,爭取多種方式投融資。

    黑井,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鎮,能否借此迎來新的活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