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歷史名城—秦漢宮苑

歷史名城—秦漢宮苑

日期:2016/12/14 19:22:21      編輯:古建築紀錄
  秦漢宮苑

  一、秦統一中國和大規模的宮苑建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物質、經濟、思想制度等方面做了不少統一的工作。為了防范舊貴族的反抗,遷徒六國貴族和豪富十二萬戶於鹹陽及南陽、巴蜀等地,削弱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秦始皇在鹹陽營造宅地,“寫放”六國宮室,照式建築在北阪上,可說是集中國建築之大成,使建築技術和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

  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在全國范圍內修築“馳道”(即皇帝行車的路),以鹹陽為中心,東至河北、山東,南至江蘇、浙江等省。又修“直道”,自鹹陽,經甘泉(今陝西淳化縣境)上郡,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馳道寬五十步(按秦制六尺為步,十尺為丈,每尺合今制27.65厘米),路邊高出地面,路中央寬三丈,是天子行車的道。每隔三丈種植青松,標明路線。

  始皇滅六國後,拆除六國戰時的城廓決通川防。於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派將軍蒙恬率士卒二十萬人,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置四十四縣。又修繕舊秦、趙、燕長城,連接起來,這就是有名的萬裡長城。

  始皇在較短的時間裡,修宮殿,造墳墓,伐南越,築長城,修馳道。每年至少有二百萬丁男在征發之中,這個數字約占當時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僅宮殿這一建築類型,大小不下三百余處,比較著名的宮室有信宮和阿房宮。這期間,囿也得到了進—步發展,除游樂狩獵的活動內容外,囿中開始建“宮”設“館”,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寢居,以及靜觀活動的內容。

  《史記·始皇本記》記載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後更名信宮為極廟。自極廟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築南道,自鹹陽屬之。《三輔黃圖》載:“始皇窮極奢侈,築鹹陽宮(信宮亦稱鹹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制紫宮,象帝居。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鹹陽“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縣和杜順),東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東西八百裡南北四百裡,離宮別館,相望聯屬,木衣绨繡,土被朱紫,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從這種描寫和東西八百裡,南北四百裡的規模,可見信宮的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秦始皇還建造了歷史上著名的朝官—阿房宮。《史記·始皇本記》載“始皇帝三十五年,以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乃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阿房為朝宮先作之前殿,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

  據《三輔黃圖》記載:“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末成而亡。姑皇廣其宮,規恢三百余裡。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辇道相屬,閣道通骊山八十余裡。表南山之顛以為阙,絡樊川以為池。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五丈旗。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懷刃者止之”。“周馳為復道,度渭屬之鹹陽,以象太極閣道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基旁,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從“以磁石為門,懷刃者止之”的記述可以看出,當時冶煉技術相當發達。另一方面,秦始皇先後蕩平了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他自知積怨甚多,會有許多人想要暗算他,因此他的阿房宮大殿北門用巨大的磁鐵做成,為防備刺客,要有穿鐵甲或暗藏兵器潛至殿門的話,就會被磁鐵大門牢牢吸住,使你動彈不得。這也說明了園林建築被少數人所占有的性質。

  從信宮和阿房宮的記述中,可以看出秦朝的宮苑建築大抵因勢而築(隨著自然形勢來築造),規模宏偉壯麗,來表示帝王的尊嚴和極權。但正是由於秦朝徭役賦稅繁重,因而激起秦末農民大起義,促成秦的滅亡,前後只有十五年。

  二、漢代的文化和宮苑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在政治、經濟方面基本上承襲了秦王朝的制度。西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最快、最活躍的時期之一,主要原因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之後,政治情況有所改善,地主經濟得到大發展。

  在哲學與宗教方面,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儒家的經典幾乎無存,通經的儒生也很少。西漢前有些老儒依靠記憶,口頭上傳授了一些經書,以隸書記錄下來,叫做今文經。此後,又相繼在孔子的舊宅或其他地方發現了一些用戰國文字寫的經典,這些經典多數歸國家。西漢末年,劉向等人整理舊的經典,叫做古文經。從此開始,一直到東漢末年,今、古文經兩派之間進行著激烈的斗爭。

  兩漢時期的主要宗教有道教和佛教。道教是由黃老學說與巫術結合而產生的,大約形成於東漢(公元25~220年)中期。最早的經典是《太平清領書》,共一百七十卷,今存的《太平經》殘本基本上保存了這部經典的面貌。佛教是西漢之際由西域傳來的,東漢明帝時,蔡惜至印度研究佛學歸來,在京師洛陽建寺譯經,中國開始有漢譯本佛經。東漢末,西域僧人安世高來洛陽譯經一百七十五部,百余萬言。從此,佛教教義在中國流傳。

  儒教學說的發展,道教產生,佛教的傳入,對漢以後寺院叢林的產生與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漢代的文學家許多有作賦的特長,如賈誼、司馬相如、張衡等。兩漢時期的繪畫、雕塑、舞蹈、雜技等都很發展,張衡等人的作品可以說是當時的代表。

  在漢代也是我國建築業發展較快的時期,如磚瓦在漢代已具有了一定的規格。除一般的筒板瓦、長磚、方磚外,從漢代的石阙、磚瓦、明器、畫像等圖案來看,說明框架結構在漢代已經達到完善的地步。

  框架結構的形成,對建築形式的變化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屋頂形式如懸山、硬山、歇山、四角攢尖、卷棚等,在漢代已經出現。屋頂上的直搏脊、正脊,正脊上有各種裝飾,用斗拱組成的構架也出現,而且斗拱本身不但有普通簡便的式樣,還有曲拱柱頭等。已經有柱形、柱礎、門窗、拱卷、欄桿、台基等多變的形式。在漢代,建築藝術的形成、發展、變化,為我國木結構建築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形成我中華民族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而這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也直接為園林建築形式的多樣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漢武帝劉徹在國力強盛之時,政治、經濟、軍事都很強大,並且在此時大造宮苑。把秦的舊苑上林苑,加以擴建形成為苑中有宛,苑中有宮,苑中有觀。其規模之大,可以從《漢舊儀》所載看出:“上林苑方三百裡,苑中養百獸,天子秋冬射獵取之。其中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另《關中記》載:“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三十五”。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我國古典園林漢代的皇家禁苑上林苑,正證明“古謂之囿漢謂之苑”的歷史發展事實。一方面苑中養百獸供帝王狩獵,這完全繼承了古代囿的傳統,而漢代的苑中又有宮與觀(供登高遠望的建築)等園林建築,並作為苑的主題,在自然條件的基礎上,人工內容逐漸成了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上林苑,宛中又有三十六苑,如宜春苑、御宿苑、思賢苑、博望苑等,從各個不同的苑又可以看出上林苑的活動與使用內容是比較多的。如思賢苑是專為招賓客的,實際上是搜羅人才的地方。御宿苑則是漢武帝的禁苑,是他在上林苑中的離宮別館:“游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這裡可以看出,當時造園者在總體布局與空間處理上,把全園劃分成若干景區和空間,使各個景區都有景觀主題和特點。後來我國歷代皇帝所造園林都師承了漢代宛的活動內容,並有所發展。

  據《漢舊儀》記載,“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宮殿、魚台、犬台、獸圈”,僅建築而言,據陳宜的《三輔黃圖校證》中記載,就有“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二十五。建章宮、承光宮、儲元宮、包陽宮、屍陽官、望遠宮、犬台宮、宣曲宮、昭台宮、蒲陶宮;繭觀、平樂觀、博望觀、益樂觀、便門觀、眾鹿觀、榴木觀、三爵觀、陽祿觀、陰德觀、鼎郊觀、椒唐觀、當路觀、則陽觀、走馬觀、虎困觀、上蘭觀、昆池觀、豫章觀、朗池觀、華光觀”。可以看出,各種不同功能的建築數量相當多。

  上林苑中還有各種各樣的水景區,昆明池、如祀池、郎池、東陂池、池鎬池、蒯池等池沼水景,在建章宮有太液池等。據《三輔故事》記載:“昆明池蓋三百二十頃,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魚,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鬣尾皆動”,“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風蓋,建華旗,作棹歌,雜以鼓吹,帝御豫章觀臨觀焉”。從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昆明池也用以載欲載舞,皇親貴族乘舟聽蕭妓,真可以說是游樂臨觀,其樂無窮了。

  上林苑中的植物配置也相當豐富,特別是遠近群臣各獻奇樹異果,單是朝臣所獻就有二千多種。建軍官是上林苑中最重要的宮城,而建章宮北太液池是組景很好的園林景區,池中有蓬萊、瀛洲、方丈,像海中神山。《兩京雜記》中還記載:“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樹池,池中有洲,洲上杉樹一株,六十余圍,望之重重如彩蓋,故取為名”。又有彩蛾池“武帝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鵲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宮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這都說明太液池水景區的水面劃分與空間處理,以及水面的意境都是很有奇趣的。

  在漢代的宮室建築中,長樂宮和未央宮規模都較大,另外還有長楊宮,甘泉宮等。但在漢代眾多的宮殿建築中,上林苑應該是漢代皇家禁苑的代表作。

  從以上對上林宛的記載可以看出,在當時的園林布局中,栽樹移花、鑿池引泉不僅已普遍運用,並且也非常注意到如何利用自然與改造自然,而且也開始注重石構的藝術,進行疊石造山,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造園手法,自然山水,人工為之。苑內除動植物景色外,還充分注意了以動為主的水景處理,學習了自然山水的形式,以期達到坐觀靜賞、動中有靜的景觀目的。

  這種人為的園林山水造景的出現,為以後的山水園林藝術設計與發展開創了先例。而園林藝術的基本組成,無非是由山、水、建築等要素來表達造園的意境,或者說主題。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我國的造園家們就已經注意和探索這一問題,不能不說明我國園林藝術的歷史是多麼悠久了。當時的園林,盡管其藝術水平相當的高,但只是為帝王貴族所獨享,為少數人所占有。

  漢初商業發達,富商大賈的奢侈生活不下王侯。地主、大商為此也經營園囿,來滿足他們尋歡作樂的需要。據《酉京雜記》記載:“茂陵富民袁廣漢,藏镪巨萬,家童八九百人。於北氓山下築園,東西四裡,南北五裡,激流水注其中。構石為山,高十余丈,連延數裡。養白鹦鹉、紫鴛鴦、牦牛、等奇獸珍禽,委積其間。積沙為洲嶼,激水為波濤,致江鷗海鶴孕雛產彀,延饅林池;奇樹異草,靡不培植。屋皆徘徊連屬,重閣移扉,行之移晷不能偏也。

  袁廣漢的私家園今天雖已不復存在,因此也無從考證,但從記載的情況來看,早在漢朝,我國不僅已有相當規模的帝王宮苑,而且有了私人園林建築。其造園的規模與皇家禁苑有大小的差別,但造園的手法以及園的形式、內容等,都極其相似。

  總之,從漢朝上林苑的內容與形式,我們可以看出,上林宛基本是繼承了古代囿的傳統發展而來的。古代的囿,雖然已經初具園林藝術的某些特征,但它基本上是以自然環境為主,一般只是稍加人工的成分,造園的意境與構思還是極為初級的。而秦漢的宮苑是在圈定的一個廣大地區中的囿和宮室的綜合體。苑中有苑、有宮城、有宮觀,所謂離宮別館相望,周閣復道相屬、宮室建築群成為苑的主體,無論從內容、形式、構思立意,以及造園手法、技術、材料等各方面,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應該說是真正具有了我國園林藝術的性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