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4 19:22: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阙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座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武當山古建築群築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湖北的武當山古建築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遺產簡介

  武當山,坐落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又名太和山,古時稱“玄岳”、“太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經贊歎此山“玄岳出於五岳之上”。面積312平方公裡,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聳立,24水環流,危巖奇洞深藏,白雲綠樹交映,蔚蔚壯觀。

  武當山是唐代以來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有規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築群。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設,元代進一步擴大修建規模,在明朝達到修建的鼎盛時期。明朝永樂皇帝親自主持修建,動用數十萬民工,在武當山大興土木,歷時12年,建成了9宮,9觀,36庵堂,72巖廟的大規模道教建築群,成為統治階級利用宗教加強思想統治的史證。武當山古建築群是由明代皇帝親自策劃、派人修建、派人管理的。現存建築規模之大、規制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在中國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上也屬罕見。武當山古建築群總體規劃嚴密,主次有序。選擇建築位置,注重周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聚氣藏風,達到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現存的有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和玉虛宮、玉龍宮遺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巖廟等,共有古建築200余棟,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其中紫霄宮高18米,寬30米,進深12米,面積為350多平方米。眾多的建築中,用才廣泛,有木構、銅鑄、石雕等,都達到了極高的技藝水平。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端一個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石築平台正中,其余全部構件在北京用銅鑄成後,於明朝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經運河轉長江、漢水運至天柱峰組裝而成。高5.5米,面闊4.4米,進深3.15米,遍體镏金,經歷了數百年風雨侵蝕仍輝煌如新。此外,武當山還保存著大量銅、鐵、木、石造像1486件,多為明代以前作品,碑刻400多通,以及一批圖書、經文,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武當山草藥資源豐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1800多種草藥中,武當山有800多種,且多為名貴藥種,不愧擁有“天然藥庫”的美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