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發展旅游環保產業 恢復上裡古鎮繁華

發展旅游環保產業 恢復上裡古鎮繁華

日期:2016/12/13 22:27:54      編輯:古建築紀錄

 

  成都2月17日電(張蘇林 曹玲)春天即將到來,雅安市春光暖人,記者帶著對雨城區上裡古鎮文化的獨愛再次來到上裡,呈現在記者面前的依舊是游客攘攘,一派繁榮景象。

  據鎮領導介紹,上裡古鎮之所以能夠從歷史沉寂中再次走向繁榮,主要得益於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因為,生態旅游不僅迎合了人們追求返璞歸真新思潮,也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更貫穿了以人為本理念,是科學發展觀在旅游產業中的具體體現。所以,上裡古鎮的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生活,也改變了場鎮周圍群眾的生產方式,更重要的改變了當地人的思想觀念。

  當鎮領導談到上裡大力發展旅游業給鎮裡帶來的變化時,他充滿了激情,充滿自豪。

  表象之一:基礎設施跟進了時代

  通過幾年的旅游產業的開發和建設,上裡鎮已成為了雅安旅游的知名品牌,景區公路大部分改為瀝青路面,交通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古鎮強弱電全部下地,解決了滿天“蜘蛛網”問題;新建供水廠,古鎮全部用上了干淨衛生的自來水;雨污分流,新建污水廠,解決了保護河流水質問題;住房風貌改造,群眾住上了漂亮實用的房屋;信息通暢,固定電話、互聯網、手機普及到了家庭和人手。

  表象之二:接待游客的服務功能更加完備

  通達能力改善。加強了景區公路建設,綠化、美化景區道路,與邛崃市協調,打通了平樂古鎮——天台山——上裡古鎮的自駕車旅游環線,道路狀況良好,自駕車游客明顯增加。

  接待能力提高。上裡古鎮核心區內經營戶從2005年的57戶增加到了2008年的200多戶。截止2009年8月,全鎮有經營戶223家,“農家樂”125家,住宿床位2950個,停車位550個;經營品種從單一的餐飲住宿拓展到了體驗、購物等。從旅發大會到現在四年多的時間,古鎮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96.7萬人次,創旅游綜合收入4.45億元,居全市各景區接待游客數首位。游客接待量從2005年的20余萬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86.1萬人次,增長330%。

  服務質量提升。產業調整常常伴隨著新情況和新問題,上裡古鎮也不例外。長期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在短時間轉變為現代旅游產業的經營者,其無論在經營方式、服務質量上都存在差距。通過幾年的學習、實踐和總結,這些新加入第三產業的經營者們,其思想觀念、經營方式、經營手段都有了很大程度提高,旅游投訴由原來的一年幾十起下降到現在一年幾起,軟硬件明顯改善。

  表象之三:旅游產品檔次在漸進升級

  以創建生態旅游活動為載體,景區建設成績喜人。近年來,上裡鎮以創建活動為平台,積極抓好景區的上檔升級工作,古鎮先後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四川省園林小城鎮”、“四川最佳訪古游目的地”、“四川最美古鎮”等。

  表象之四:宣傳促銷力度與時俱進

  近年來,鎮上多次組織相關人員到外地宣傳,參加各種類型的推介會,旅游交易會,大量免費發放宣傳資料。四年來,共發放資料五萬余份,參加各類推介會三十多場次,參加市、區組織的旅游宣傳60次,上裡古鎮游客量不斷增加,即便是在“5.12”汶川地震後,古鎮游客還是穩中有升。

  表象之五:綜合效益加速古鎮改變

  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原來的破木屋、舊房正在被樣式新穎、功能齊備的新式民居所取代,廁所、廚房已不再是傳統的樣式,呈現出了美觀加便捷;交通便利了,出門再也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光纖到家了,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電話進了農家,移動電話逐漸普及,這裡不再是偏僻的小山村,而是成為了享受現代生活的渡假村。

  群眾收入直線上升。上裡古鎮以前為傳統農業鄉鎮,群眾的收入主要來源為種養殖業,2004年時的人均收入才2630元。到了2008年,人均收入達到了5100元;僅2009年上半年,人均收入便達到了3049元。這一成績的取得是與旅游的發展分不開的,就旅游業帶動經濟增長來講,2005年為400萬元,2008年為8669萬元,增加8269萬元,增長20余倍;節日期間個體經營戶收入最高達到了10萬元。統計數據也表明,上裡古鎮的開發和建設,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許多的群眾進入到了旅游產業鏈,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銀行存款呈倍數增長。農村信用社的存款量是反映當地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反映當地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2004年上裡信用社的存款量為2780萬元,貸款量為549萬元;2008年旅游開發三年後,上裡信用社存款量為5500萬元,比04年增長97.8%,貸款量953萬元,比04年增長73.6%。

  電力保障能力得到增強。上裡古鎮以前電力線路為農網改造時的布局,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電力供應已成為了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此,經與電力部門協商,對古鎮的主線進行了更換,又新增3台變壓器,基本緩解了電力供應壓力,用電負荷從原來的150千伏安增加到現在的2000千伏安,增長了13倍。

  旅游產業鏈逐步延伸。核心區農民生活、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全部依靠土地收入來維持生活轉變成以做生意、開鋪子等經營為主業,農民也在古鎮開發過程中實現了從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旅游開發帶動了許多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如種植、保安、清潔、管理、服務等等。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古鎮開發了,游客增加了,商品銷路好了,原來在農民眼中不值錢的東西,現在成了游客最愛的商品,形成了“農業圍著旅游轉”。目前,古鎮是旅游業需要什麼產品,農民就種植什麼東西,形成了一條旅游配套產品鏈。農家生態休閒旅游、無公害農產品、旅游商品的加工與銷售等。

  最後,該鎮領導給記者介紹說,2009年9月21日,上裡鎮已全面啟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確定了“加快旅游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主動承接成渝旅游產業轉移,著力把上裡打造成川西樞紐中集休閒、度假、養生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和生態農產品基地”主題,並把“古鎮旅游開發、生態農業基地建設、黃家壩新區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全鎮的活動載體,力爭使本鎮在現有社會經濟基礎上有更大的發展,使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有更大的提升,並保持古鎮的繼續繁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