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的屋頂
日期:2016/12/14 19:20:31   編輯:古建築紀錄屋頂
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具特色,且異於外國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一、屋殿頂
屋殿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是級別最高的一種屋頂形式,常用在最尊貴的建築上,如:宮殿、陵墓、陵寢、太廟、宗教建築,稱為皇權與神權的象征。民間是禁用的。特別隆重的建築上使用重檐屋殿做法。
(一)、屋殿頂的構造
屋殿頂有前後左右四個坡,所以又稱“四阿頂”。左右兩坡即山面坡。前後兩坡相交處為“正脊”;左右兩坡與前後兩坡相交處形成四條脊,叫做“垂脊”。整個屋頂共有五條脊,所以叫“五脊殿”。
屋殿頂內部梁架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正身梁架;山面梁架和轉角部分。正身梁架組成前後兩坡,其構造為抬梁式構架。構成屋殿頂的關鍵是山面梁架與轉角做法。因為山面的桁檩與正身桁檩垂直放置,而和正身梁架平行,所以需要解決支撐山面桁檩的梁。在屋殿頂中設置了一系列的順梁和順趴梁以承托山面桁檩。順梁和順趴梁與正身梁相垂直放置。(4-1)
順梁無論是標高、形式和斷面尺寸皆與相對應的正身梁相同。設置順梁有個基本條件,即順梁下面必須有柱承接。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築中,常見的順梁為“桃間順梁”。
若下面沒有柱承接,則只能用趴梁。順趴梁的裡端搭在正身梁架上,外端扣在山面桁檩上,其上用瓜柱或柁墩承托上一層桁檩(3-24)趴梁和順梁的區別在於趴梁扣在桁檩上,靠桁檩支撐;順梁在桁檩下,兩端承托桁檩。按位置不同,順趴梁又有上金順趴梁和下金順趴梁之別。
山面桁檩與正身桁檩在轉角部位搭交,下面由交金瓜柱或交金墩支撐。在轉角部位的搭交桁檩間,放置角梁和由戗,做為垂脊的骨架。
(二)、屋殿頂推山做法
所謂“推山”,即將正脊的兩端向外延長,使山面屋面從正脊端向外推出。這樣做,山面屋面比正身屋面更加陡峻。這種做法的關鍵意義在於使屋殿頂的四條垂脊由原來平面投影的與山面均成45度的直線改變為平面投影呈折線形狀(4-2),從立面、透視上看來,使四條垂脊變成更加優美的柔和曲線。
因脊桁兩端向外伸出,其端部下面需增設太平梁和雷公柱兩種構件予以支撐,推山做法有兩種情況:
1、檐、金、脊各步架相等。
推山做法一個重要原則是檐步架不推,以保證檐步的方正。所以,推山是從第二步,即下金步開始的,推出尺寸為該步架的1/10,若各步架為五尺,則推出五寸,第二步架變成了四尺五寸(4-3)。第三步推出時,按第二步的1/10,即四寸五分,實際第三步架變成了四尺零五寸。依次類推。
2、檐、金、脊各步架不相等
若金步與脊步各步架相等,僅檐步架不等的,應視為各步架相等。所以,所謂“檐、金、脊”各步架不相等”,主要是指金步與脊步的各步架不相等。
此種情況推山時,仍保持檐步不動,第二步推出其本身步架長度的1/10若其原步長為五尺,則應推出五寸。以後各步推出時都應首先減去前面各步已推出的尺寸,在推出剩余長度的1/10設第三步架原長四尺,減去第二步推出的五寸後,剩余三尺五寸,應在推出三寸五分,實際第三步變成了三尺一寸五分。若第四步架原長為三尺,則應首先減去第二步推出的五寸和第三步推出的三寸五分,在推出二寸一分五厘。一次類推。
二、硬山頂
屋面僅有前後兩坡組成,左右兩側用山牆封死,正脊、檩木等均不挑出的屋頂形式稱作“硬山頂”。在常用的屋頂形式中排在屋殿、歇山、懸山之後,屬於地位最低的屋頂形式。因此,常用在各類次要或附屬建築物上,也大量用於普通民居中。
硬山建築也有大式和小式之分。最常見的為小式硬山頂建築。如:常用於民居中正房或過廳的七檩前後廊式硬山建築;常用於民居中廂房或配房的六檩前出廊式硬山建築;常用於民居中廂房、倒座或後罩房的五檩無廊式硬山建築等(4-9)。大式硬山建築常用作宮殿、苑囿、陵寢、寺廟等建築群中的附屬建築或配房、大多不用斗拱。若使用斗拱,也只做簡單的一斗三升成一斗二升交麻葉等不出踩的斗拱。
硬山建築的正身梁架為普通的抬梁式構架。硬山建築中有特色的構架為貼山牆處的“排山梁架”。排山梁架中常使用山柱(4-10)。山柱立於台基之上,柱頂承托脊檩。山柱將排山梁架分為左右梁部分,使各梁架分別變為由上至下的單步梁、雙步梁等(4-11)。排山梁架全部包在山牆內,室外看不到。但室內常將山牆與柱相交處做“八字門”露出柱體。
大式硬山建築常用園椽,而小式硬山建築有使用方椽者。普通民居常常只用檐椽,不用飛椽,稱為“老檐出”做法。
三、懸山頂
懸山頂建築的正身梁架和硬山頂建築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懸山建築左右兩山處的均向外挑出。所以稱為“懸山”,又叫“挑山”或“出山”。梢檩向外挑出長度有兩種做法。其一,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的長度等於檐出尺寸;其二,由山面柱向外挑出四椽四檔(4-12)。
為了保護挑出的檩頭,在各檩頭的外面需釘上一塊叫做“博縫板’的木板。為了增加建築的美觀,博縫板的端頭常做成“霸王拳”狀(4-13)。
懸山建築的山牆有三種做法:其一,象硬山式建築的山牆一樣直砌到頂,僅把挑出的檩木和燕尾板露在外面。其二,將山牆砌至各層梁下皮,並沿瓜柱向上折砌,使山牆呈階梯狀,把梁架局部露出。這種做法稱“五花山牆”(4-14)。其三,山牆只砌至大柁下皮,梁架上三角形空擋處用“象眼板”封起來。
四、歇山頂
歇山頂在中國古代建築屋頂中的地位僅次於屋殿頂,所以在宮殿、陵墓、寺廟、園林、貴族府邸等建築中被大量使用。從外觀看,歇山頂好像時懸山頂和屋殿頂結合而成。其上部有前後兩面坡和山花、博縫,宛如懸山頂;其下部前後左右四面坡,又如同屋殿頂。所以歇山定即莊重又輕盈。
(一)、兩山破面做法——歇山收山
1、檐椽的承接
歇山頂前後兩坡面的檐椽承接做法與庑殿頂相同。其兩山坡面的檐椽前端搭在檐檩(或正心桁)上,後尾插入采步金梁的預留椽碗中。采步金梁這個構件在宋代建築中已有雛形,叫做“系頭栿”在明代常以桁檩的形式使用,叫做“采步檩”;直到清代才形成了“身似梁,端頭似檩”的“采步金梁”。
2、采步金梁的承接
采步金梁的承接有兩種方法,即順梁法(4-15)和趴梁法(4-16)。趴梁中的趴梁,既是承接采步金的梁架,又是梢間的金枋(又稱老檐枋),所以改稱“金枋帶趴梁”。
(二)、兩山山花、博縫做法
清代規定:歇山頂山花板外皮位於山面檐檩(或正心桁)的檩中向內一檩徑處(4-17)。由此確定了脊檩(脊桁)向外挑出的長度。山花板外面,沿前後兩坡屋面舉折安裝博縫板。山花板裝訂在裡面由草架柱和穿構成的木架上。草架柱外面承托山花板,上端頂托懸挑出來的檩(桁),每根檩桁下設一根草架柱。草架柱在水平方向由穿(又稱“橫穿”或“穿梁”)連接起來。草架柱和穿枋為方形斷面。草架柱的下端立在踏腳木上,踏腳木放在山面檐椽上,其底面按檐椽舉度做成坡面,所以斷面為直角梯形。踏腳木與檐椽用鐵釘或鐵件固定,兩端與下金檩相交。若檐步步架較大,腳踏木可從下金檩下皮穿過,直達角梁側面。
山花板由木板拼成,起分隔室內外的作用。博縫板用以遮蓋外露的梢檩,並有美化作用。以上這種做法稱作“收山”。
五、攢尖頂
攢尖頂是一種屋頂各面向中間交匯,形成中央尖頂的屋頂形式。這種屋頂形式在中國古建築中使用相當廣泛,其大量使用在園林建築中的亭子上。其平面形式眼有圓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屋面可以做成單檐、重檐、三重檐等。
(一)單檐方亭:
單眼方亭的下部構架——柱子,額枋等與一般建築相同,唯柱頭上設角雲,用以承接檐檩。角雲又叫做“花梁頭”。上部構架有兩種做法:
1、趴梁法。即“井字梁”法。一般沿進深方向放置兩根長趴梁,梁兩端趴在檐檩上,平面位置在金檩平面的中軸線處。在面闊方向設短趴梁,趴梁兩端在長趴梁上,組成“井”字形的上部構架,其上再放金枋,金檩等構件。
2、抹角梁法。抹角梁放置在與面闊和進深均成45度的位置上,梁兩端擱置在檐檩上,梁軸線必須穿過交金檩的交點(4-18)。4根抹角梁組成上部構架,以承金枋、金檩、角梁、由戗、雷公柱等。
(二)、重檐方亭
重檐方亭的柱網有所謂單圈柱和雙圈柱之分。
1、雙圈柱
雙圈柱重檐方亭相當於在單檐方亭外面再加上一圈圍廊檐。內圈的金柱支撐上層檐,外圈的檐柱支撐下層檐。金柱與檐柱間用抱頭梁、穿插枋等拉結。上層檐做法同單檐方亭(4-19)。
2、單圈柱
單圈柱的重檐方亭僅有外圍的檐柱,而無內圈的金柱。顯然室內的有效使用空間得以擴大,但是上層檐構架的支撐需特殊處理。通常采用井字梁法或抹角梁法。
(1)、井字梁法
井字梁法是先在方亭每邊明間兩柱間沿面闊和進深方向各架設兩根梁,形成井字構架。在井字梁交接的節點處立童柱,以承上層檐構件。為加強井字梁,在兩下常設井字隨梁。隨梁斷面常與檐枋同高。井字梁梁頭做桁碗,以承檐檩(4-20)。上層構架可采用抹角梁法。
(2)、抹角梁法
這裡所說的抹角梁法是以抹角梁下層檐角梁的交點為支點,以下層檐角梁為桃梁,將整個上層檐構件做在下層檐角梁懸挑出的後尾上。下層檐角梁後尾做透榫,插入上層構件4棵懸空的柱子上。垂柱頭可做成雕飾(4-21)。下層抹角梁的平面位置應設在下層檐步架2/3處,使下層檐角梁的後尾不致挑出過長,並應用鐵件加固下層檐角梁與上層懸柱交接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