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四大古寺 延續千年的信仰與祝願
日期:2016/12/14 17:30:24   編輯:古建築紀錄廣濟寺大雄殿
廣濟寺圓通殿
鬧市中的淨土:廣濟寺
在北京的西四北頭條胡同的東口大約100多米的地方,南側有一堵紅牆,略顯巍然,這牆裡便是享譽華夏的中國道教協會所在地——廣濟寺。趙樸初先生生前曾在此辦公。
北京著名的“內八剎”之一。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25號。占地2.3公頃。始建於宋朝末年,名西劉村寺。明天順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廣濟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毀,1935年重建。
現存建築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中路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殿和多寶殿(捨利閣),西路有持梵律殿、戒台、淨業堂和雲水堂,東路有法器庫、延壽堂等。寺內珍藏許多珍貴文物,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羅漢造像,康熙時建的漢白玉戒台,乾隆年間的青銅寶鼎等。
到廣濟寺朝禮的人們第一眼讓人注目的是天王殿。這裡有明代仿唐三彩的四大天王,象征著“風調雨順”。中間為明代銅彌勒像,與各地寺院看到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布袋和尚像不同。布袋和尚只是傳說中彌勒佛的化身形象,廣濟寺天王殿中所供奉的是--天冠彌勒。
在大雄殿前有明成化、萬歷、清康熙、乾隆石碑5塊,表示該寺與當時上層的關系。其中康熙皇帝所賜的文字碑與無字碑相對屹立殿前,成為“空有碑”,這表示佛法的真空妙有,極具深意。殿前的4棵大槐印證了廣濟寺的風雨歷程。佛寺是信徒、香客心中頂禮膜拜的神聖場所,希冀於佛菩薩的加持,而縷縷的香煙,也承載了多少人的願望。
大雄殿後為圓通殿,供奉著觀音菩薩。因觀音菩薩廣大圓滿,聞聲救苦、救難,耳根圓通,故曰:圓通。殿中正座是大悲聖觀音菩薩像。西側一尊是元代銅觀自在菩薩;東邊一尊是明代多羅菩薩,即藏傳佛教所稱的度母。這個殿東邊牆上有延生普佛紅色牌位,為信眾消災解厄、普佛祈求;西邊牆上有黃色往生牌位,是專為亡故之人超度往生設立。
第三進院落就是藏經樓,因為上世紀50年代曾經從北京靈光寺出土有釋迦牟尼佛真身捨利暫存廣濟寺藏經樓,故稱“捨利閣”。閣下是多寶殿,多寶殿是佛教文物、藝術的寶庫。殿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鑄造的銅佛像,兩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櫃中陳列著尼泊爾、印度、孟加拉、日本、印尼、越南、美國等地區佛教界來訪人士贈送的珍貴禮品。
寺廟的西北隅,有一座建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殿,內有漢白玉砌成的戒壇。戒壇,高3層,是廣濟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築,也是北京城區唯一一座清代漢白玉戒台。戒台是傳授比丘戒的地方,有承擔薪火相傳續佛慧命的作用。今稱“三學堂”。寺內西路四合院為中國佛教協會各部門的辦公場所。
推薦閱讀:
中國四大古剎之濟南靈巖寺
山西霍州千佛崖
京西鐵瓦寺
正定隆興寺倒座觀音
潭柘寺山門
潭柘寺大雄寶殿
千年皇家古剎:潭柘寺
潭柘寺是皇家第一寺院,歷史悠久,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所以民間取名為“潭柘寺”。潭柘寺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
潭柘寺的香火很旺。信佛念佛的人越來越多。我從小與佛結緣。佛學的書接觸過不少。佛是大慈大悲大能的,佛是充滿智慧的,佛是大能並非萬能的,佛就是覺者,人人皆可成佛。一切還是靠自己的修為。
信佛只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寄托,畢竟佛堂裡那尊冰冷的佛像並非能為我們做什麼。釋迦牟尼佛說過,這個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我們只要做到與人為善,與世無爭,凡事順其自然去發展就好。
潭柘寺有兩棵古銀杏樹,帝王樹和配王樹。“帝王樹”高達30多米,周長達9米,是唐代種植的,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當我們到達時,帝王樹的銀杏葉已經落光了。
乾隆帝御賜了“帝王樹”,同時又封西邊遼代時配植的古銀杏為“配王樹”。“配王樹”的叫法耐人尋味。當年配種者錯配“鴛鴦”,這兩棵都是雄株,都不結果。寺東路行宮院裡的兩棵明代雌株銀杏,每年秋季卻都是碩果累累。
推薦閱讀:
中國四大古剎之濟南靈巖寺
山西霍州千佛崖
京西鐵瓦寺
正定隆興寺倒座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