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南京地藏寺:城牆環古寺 都市好修行

南京地藏寺:城牆環古寺 都市好修行

日期:2016/12/14 17:22:0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南京地藏寺

    全國各地的地藏寺不少,但是被曲折蜿蜒的古城牆環繞的,估計只有南京的這一處。在南京獅子山閱江樓景區內,有個很容易被游客忽略的地方--地藏寺。跟很多大寺院相比,這裡周邊安靜,內部裝修質樸,但卻是下關一帶不少信佛的市民的朝聖之地。近日,記者前去探訪,跟這些居士們一起吃了頓素齋。

    明城牆環繞的樸素寺院

    日前,記者從閱江樓景區南大門進入景區,沿著城牆走了十多分鐘,才找到地藏寺。

    跟明城牆的質樸風格如出一轍,這處地藏寺的大門也相當簡樸,沒有氣勢恢宏的聳立的牌坊,更沒有龍飛鳳舞的名人題字,在距閱江樓不遠的半山腰上,有個不足三米寬的圓形大門,門頭上面寫著“地藏古寺”四個字。

    進了大門,往前十多步,便是依山而建面朝北的大雄寶殿,兩邊分別是觀音閣和地藏殿。這裡很是安靜,設施也很簡單,只有大殿內傳出的尼姑做法念經的聲音,回蕩在空中,尤顯清亮。

    地藏寺的大殿以明清古建築風格為主體,外牆是佛家最常見的黃色,四周綠樹松柏掩映。“閱江樓下聽佛音聲聲有緣,獅子山上看溪水泊泊無畏。”殿外懸掛著的一副對聯,恰到好處地描述了地藏寺的環境,果真是清修勝地。

    熱心居士留記者吃素齋

    記者到訪之時,恰逢數十位尼師和俗家弟子正在大殿內做法事,不便打擾,記者便先行退出,順著聲音,走到寺院的廚房。臨近中午,幾個日常打扮的老婦正在忙碌地烹調齋飯。詢問得知,這幾位都是地藏寺的居士。

    上午的法事結束,尼師和居士們脫下外衣,從大殿裡走向廚房。“小師傅留下來吃飯吧。”看到記者有幾分猶豫,幾位上了年齡的阿姨非常熱心地挽留“不貴的,五塊錢。”出於好奇,記者決定留下來吃一頓素齋。

    當當當……寺院裡的尼師敲響了開飯的牌子,大家陸續走了過來。廚房有十來平方大,中間放著飯菜的小桌子,放著三個盛菜的大盆,旁邊一個鐵盒由大家自主放置飯錢,一位居士負責裝菜,在一側的大灶台上,有人為大家裝飯。

    飯菜都盛放在一個大碗裡,打好的人找個小板凳坐下來或者干脆站著就開始吃起來,涼拌紅蘿卜絲、白蘿卜燒豆腐,還有蘿卜丸子,非常家常,但也別有一番滋味。

    “放過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吃飯的間隙裡,記者跟這些居士們攀談起來。她們大多是下關一帶的市民,平日裡,只要地藏寺有佛事,都會義務來幫忙,念經或做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平時與人為善,遇到需要幫助的,能幫就幫。”一位住在寶塔橋的阿姨告訴記者,平時她們會約束自己的行為,遇到老年人拿的東西多,就幫忙拎一拎;騎車的人上坡使把勁推一下;與人相處少計較多禮讓。“放過別人,也是放過自己。”阿姨頗有哲理的一句話讓記者印象頗深。

    “小師傅,來喝點湯。”吃完飯,阿姨們又招呼。放了青菜的面條湯,雖然普通,但在這寒風凜冽的季節裡,喝得人也很是溫暖。

    12年前從秦淮河邊遷來

    有資料記載,地藏寺始建於清末,系下關地區佛教古庵,歷史上一直香火不斷。

    解放前,地藏寺位於秦淮河下關段西側,曾由下關地區一念佛堂的小和尚代管,後因該和尚不守清規,群眾推舉當時南祖師庵當家的惟妙尼師兼管。到1936年1月,又由當時中國佛教會南京分會會長雪嵩法師、毗盧寺竣領和尚作公證,惟妙尼師將該庵移交給當地居士祁淨虔接管。十二年前,地藏寺從秦淮河邊遷到獅子山來,眾多忠誠的信徒也隨之跟來。

    地藏寺小史

    清朝末期,地藏寺始建。

    1936年1月,由居士接管。

    2000年左右,從秦淮河邊遷至獅子山。

推薦閱讀:

廣東雷祖祠的現狀

烏鎮景點:昭明書院

晉中後溝古村:千年農耕文明的歷史“縮影”

鎮江金山:“寺裹山”獨特風貌和美麗傳說融為一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