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御所位於京都市中心上京區內,始建於平安時代,在公元60年火災之後,曾經歷多次火災和戰亂。現在的京都御所重建於應仁之亂後的文明11年(公元1479年)。織豐時代,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分別於1568年、1585年和1606年多次改建和添建。1640年由造園家小堀遠州擔綱建造庭園。
京都御所占地總面積912000平方米,外圍石垣,內鋪白砂。京都御所花園在內裡,內裡是天皇及家人居住和辦公的地方,位於整個地塊的中心偏北,以土木牆圍合,東有建春門,南有建禮門,北有朔平門,西有皇後門、清所門、宜秋門。內裡以建築為主,最重要的紫宸殿區,是天皇即位、接受朝賀的地方。另外皇後居住辦公的地方,被稱為皇後御常御殿區。另外,還有兩個天皇日常辦公的地方及冊立太子舉行儀式的地方。京都御所的園林有多處:御池庭、御內庭、紫宸殿南庭、清涼殿東庭、壺、籐壺等,其中御池庭面積最大,御內庭其次。狹義地說,京都御所即指這兩個庭園,前者有陽剛之氣,後者有陰柔之美;前者以大池巨石為主,後者以曲水小橋為主。
御池庭面積8000平方米,以大水池為中心,池中布置有三個小島,為一池三山格局,中島名蓬萊島,做成龜島樣式,有龜頭石、龜尾石、龜足石,背上植松樹以喻松龜祝壽,並置石燈籠。南北兩個島比中島大,南島以榉橋和小橋板連接大陸,北島以兩座石橋與陸地相連。水池東面和北面各有一個瀑布,其中北瀑布之水與御內庭的水系相接。水池西面用卵石鋪成洲浜,最有意思的是,洲浜之上用花崗巖條石做飛石伸向水中,在水中橫鋪條石成碼頭。可見,這個內庭主要還是舟游式庭園。
御池庭的西面為小御所和御學問所。御學問所是天皇讀書之處,並在此舉行茶會、歌會、書會及親王的谒見儀式,室內牆壁上有中國洞庭湖和岳陽樓的大型壁畫。由此可見,這個園林還具有書院庭園的特征。小御所和衘學問所一南一北並列而置,坐西朝東,面向水池,水池的前面鋪以白砂,在此可以開展蹴鞠活動,故又名白砂為蹴鞠庭。
衘內庭在衘池庭之北,全園面積6900平方米,曲水南北向貫穿全園。其中北部稱為蝸牛庭,中北部稱為蝸牛庭,中北部稱為龍泉庭。曲水中或開放為池,中置小島;或收斂為曲流。東南部築一台,名錦台;中部建泉殿;北部建聽雪。泉殿也稱地震殿,其窗做成圓形漏窗,以收取窗前的泉石景觀。曲流上架小巧玲珑的八字橋。
龍泉庭最妙,水面有收有放,水池分為兩條,合而又分,分而又合,清涼所、渡廊、迎春、聽雪進退有致地座落於園林之中。迎春是孝明天皇讀書的地方,屋頂蓋桧皮,開大窗滿窗以利於夏天通風。水池內中島三向架石板與陸地相接,有一青石板橋十分巨大,橋頭左右各立一個龍頭洗手缽,一個屋形石燈籠。
蝸牛庭在最北,沒有水,以青苔、白砂、樹木、堆石構成,之所以各之蝸牛庭是因為石組堆成蝸牛的樣式。
紫宸殿前面的南庭全部鋪以白砂,是一個石庭,建築前面對植兩個植物,東面是櫻花,西面是橘子,前者春花爛漫,後者秋實累累。紫宸殿西北部建清涼殿,是平安時代的遺物,平安時代的文學作品《枕草子》中曾多次提到。殿坐西朝東,庭西為清涼殿,南為紫宸殿,東、北兩面為回廊。庭院鋪以白砂,建築前植兩棵竹子,一名吳竹,一名漢竹。清涼殿西面為萩壺,庭院中植萩樹,故名。籐壺在飛香捨前,庭院內植古籐一株,這裡曾是平安時代皇後辦公的地方,在此經常舉行女嫔入選儀式,《源氏物語》中亦多次提到飛香捨。所以說京都衘所是在平安時代遺址地建立的恢復性建築,籐壺也是當年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