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規劃打造應尊重歷史和文化的本來面目
日期:2016/12/13 22:26:23   編輯:古建築紀錄對於古鎮,我有一種特別的偏愛,老婆安排自駕游的線路時,都會選擇沿途有古鎮的景點,她知道不然我不會去。
古鎮傳承的是一種文化,它包涵了建築、習俗、經濟等各種人文地理因素,近年越來越各地把古鎮作為旅游名片和文化項目,大力加以打造和包裝,來服務於當地的經濟發展。
我到過的古鎮很多,起初饒有興致,慢慢有些失望了,與我心目中的古鎮相差甚遠。那些經過“打造”的古鎮,大多是修葺一新,一律的褐赭色檐柱夾著雪白的牆,機器切割整齊的青石板鋪就街面,已看不到當地居民那種“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生活景象,滿街商業店鋪吆喝著熱鬧紛呈。讓我聯想起很久以前讀到的一個故事:剛對外開放年代,某單位首次接待一外國團體,領導事先檢查看見新出土的文物一把寶劍銹跡斑斑,立即命人除銹並重新鍍銅。當然這把寶劍最後一文不值。
“打造”的古鎮上最突出、最扎眼的是店鋪招牌,統一格式化:黑底金字的木匾額。古時候的滿街小店鋪就是這種招牌嗎?有人對招牌的淵源作過研究,屬廣告范疇,但對招牌的具體形式有沒有研究呢?據我所知,用毛筆直接在牆上書寫招牌是一種形式,用布幌作酒館的招牌是一種形式,沒有任何招牌也是一種形式。每一個古鎮所表現的地方文化特色,都有自身的特點,不可能千篇一律。
百度百科對“打造”的解釋是制造、創造的意思,可以是具體的事物,如金銀、首飾、兵器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精神、文化、品牌等。
由此我以為,古鎮所表現的文化屬“抽象的概念”,可以打造、包裝,而古鎮本身屬“具體的事物”,一些建築物、構築物、設施因年代久遠已經有些破爛,只能進行維修,不然會完全毀損了。維修不是全盤改造,整舊如新,百度百科裡關於維修有三種釋義:保養和修理,維護和恢復,維護、保養、修理。
小時候我衣服穿舊了,手巧的母親拆了線縫兒,翻一面,又做成一件新衣服。我理解這就是“打造”。衣服不小心掛了個洞,拿到街上去,專門有人用同色的線把洞織好,幾乎看不出來。這就叫維修。
古鎮石板路面其中有石板破裂了,請石匠就地取材按原樣更換,不能簡單地從加工場拉來用機器切割整齊的清石板,更不能為了美觀,把整個路面都全部改造成切割的清石板。古鎮當地還應出台政策,讓古鎮的居民自己圍繞古鎮文化做生意,這樣不僅增添古鎮的人文氣氛,還改變了與古鎮文化格格不入的純粹商業味道。
尊重歷史和文化的本來面目,對古鎮進行必要的維修、恢復和保護。北京2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