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瀾塔,在四川西部邛崃市境內,原名“鎮江塔”,初建於明萬歷44年,至崇祯末年毀於兵燹。後又三度籌建,歷時170多年。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回瀾塔坐落在邛崃市南河河心沙洲上,高75.48米,為全國第三高塔,建於清代。登臨塔頂,臨邛秀麗的風光盡攬眼底。回瀾塔既是點綴山水之“文風塔”,又是研究中國古塔建築的重要資料。現在的回瀾塔,為13層的六邊形塔,高78.48米,為我國第二高塔。底部每邊長6米多,占地120多平方米。除頂部有3層為木梯外,其余10層,全部用磚、石砌成。每一層中央,均塑有一座神像,神像四周有夾牆,夾牆內有磴道,磴道外側,每一方均有窗口,既透光,又通風。游人可沿磴道旋轉而上至第10層,再攀住木梯,爬上頂層。從頂層窗口俯瞰四面山川、田野,則樹如草、車如甲蟲、人如蟻,蔚為壯觀。此塔位於南河沙岸上,這裡河面寬闊,水流平緩。建成100多年來,經過多次特大洪水沖擊,至今仍安然無恙。當初修建時,既無鋼筋,又無水泥,僅用磚、石、石灰等原始材料,居然能建造這麼穩固、耐久的高大建築,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著高超的建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