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良溪古村:八百年風雨 八百年愛恨

良溪古村:八百年風雨 八百年愛恨

日期:2016/12/13 23:12:11      編輯:古建築紀錄

良溪村的嶺南特色建築。

良溪村古老的裡弄。

貫穿村中的古貿易通道。

邑鄉美

江門五邑人傑地靈,廣袤的地域、多樣的地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美麗自然風光,孕育了獨具特色、名聲遠播的五邑文化,更孕育了一代代遠近聞名,甚或影響中外的名人……

在旅游成為人們休閒娛樂、享受生活、追尋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今天,發現我們身邊的美,感受我們身邊的美,在我們身邊的美中感悟人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為了發掘江門五邑的美,我們推出“邑鄉美”專欄。也歡迎讀者朋友告訴我們,你所發現的邑鄉美,讓我們一起走近她,讓更多的人來欣賞她。

“煙雨迷蒙,細風清冷,一抹綠苔攀上昔日的朱門。離人的愁,歸鄉的魂,一口古井靜漾歷史的余溫。書香依稀,廊轉巷深,一筆描不盡轉眼散落紅塵。炊煙袅袅,禾雀聲聲,一曲唱不完已是暮霭黃昏。美哉,這一落古村,看不完的人倫。八百年風雨,八百年愛恨,八百年滄桑良溪的根……”

江門著名音樂人孔雷一首《良溪的根》,把棠下鎮一個古老村莊久遠的歷史、豐富的人文和恬靜的自然展現在世人面前。良溪,這個曾經沉寂,有著近900年歷史的村莊,近年來,隨著史實資料的挖掘發現和深入研究,作為珠玑移民中轉站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直到近年才逐漸為人所知——“後珠玑巷”,這是人們給它的新名字。

近日,記者慕名來到良溪,聽村莊講述他所見證的歷史。駕車從市區出發,沿著江沙路,一直來到蓬江區棠下鎮政府前,在指示牌的指引下,記者走過綠樹成蔭的鄉村公路,在公路的盡頭,頓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唔使問阿貴”

說良溪村,就繞不開一個人,就不能不說,那句在珠三角廣為流傳的俚語——“唔使問阿貴”。“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可以自己決定,就無須征詢其他人的意見。”羅貴26代孫羅沛賢告訴記者,“這句話就出自我們的先祖羅貴帶領眾人從南雄珠玑巷南遷的途中,南雄珠玑巷祖先的南遷過程中。”

據史料記載,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因天災地劫,民不聊生,居住在南雄珠玑巷的祖先決定南遷,另謀出路。於是推舉書生羅貴做首領,率36姓97家人南遷,這次南遷是經過申請,由官府發給通行證的。

“據說,在南遷過程中,由於羅貴是首領,什麼事情人們都聽從他的指揮,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非得征得羅貴的同意不可。”羅沛賢說,“羅貴整日忙個不停,也不勝其煩,於是當眾宣布,以後一些小問題,大家可以自行研究解決,用不著事事找他,費時失事。”此後,果然省卻了許多麻煩,而“唔使問阿貴”這句話也就流傳開來了。

村內嶺南風格建築俱全

由棠下鎮通往良溪古村,一條柏油公路被綠樹環繞,路兩邊的山林使這裡盡管離市區不遠,卻有一種靜谧的氣氛,在公路的盡頭,看到良溪村,頓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令人有世外之感。

走進村子,我們發現,村子至今仍完整保存著許多古老的建築:有貞節牌坊、祠堂、廟堂、碉樓、護村牆,以及明清古民居,正所謂嶺南風格建築俱全。

村子中間,始建於康熙年間的“羅氏大祠堂”是良溪的標志性建築之一。據說,嶺南地區的每一個羅姓人士幾乎都可以從這裡找到根。謝良傑說,嶺南羅氏絕大多數是從良溪發跡。

位於村子東頭的五部堂被稱為村子裡的“司法中心”,是良溪村羅、謝、葉、廖四姓的祖廟。五部堂利用鄉民敬重神威,對村子內居民違反鄉規族約進行審議裁決和處罰。

村中古貿易通道流傳至今

凡客人到良溪,當地人都會自豪地介紹一條狹長的古道。這條古道穿村而過,據說是當年聯系村外的唯一通道,全部用長0.3米、寬0.2米的石板鋪成,路面的光滑足以見證當年繁華。

據了解,民國以前這條古道上的煙絲、茶葉、生油絡繹不絕,最後被送至西江邊“三娘廟”,發往別處。清朝末年良溪巨富羅奇生、羅光耀就從這裡發跡。清末時期,良溪古村達到鼎盛,至今保留的古建築大多來自這兩個時期。“原來在羅氏大宗祠門前還有一個小港口可以坐船通到外界,但是,後來,這裡就沒有了。”羅沛賢告訴記者。

36姓繁衍珠三角

據了解,良溪古村目前有500多戶人家,其中,80%是羅姓,少數是謝姓和何姓。據史書記載,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南遷始祖羅貴帶領36姓共97戶人家攜妻帶子,從南雄珠玑巷南遷至良溪村安家落戶,其子孫又在江門五邑及珠三角周邊地區繁衍。據專家考證,江門五邑移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從隨羅貴南遷良溪的36姓中找到自己的祖先。因此,羅貴率眾南遷,成為我國兩宋時代,繼南雄珠玑巷之後一次較大規模的移民南遷活動。

據專家們通過多次的調查,認為良溪古村和南雄珠玑巷兩地歷史淵源較深,羅貴帶領36姓共97戶人家從珠玑巷南遷至良溪古村,這些從北方遷徙而來的一大批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耕作技術和文化,為珠江三角洲的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他們的子孫繁衍不息,構成珠江三角洲居民。

良溪村中歷代英才輩出,如南宋簽領頭人羅貴,清代道光年進士“粵東四家”之一的羅天池;道光十五年恩科解元羅芳;新加坡開埠“七家頭”之一的羅奇生;武舉人羅始麟及近代畫家羅艮齋;清末國內第一位運用“安布羅”攝影技術拍照人像的攝影師羅以禮等。

羅沛賢告訴記者,如今,每年的清明祭祖時節,都會陸續有來自珠三角乃至全國甚至國外的羅氏鄉親和36姓中的其他姓氏後人前來良溪羅貴墓祭祖。尤其是每年的清明節當天,都有一兩萬人前來祭祖;近兩年,更有每年遞增的趨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