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潭裡古跡多
日期:2016/12/14 17:22:03   編輯:古建築紀錄 白龍潭位於密雲縣城東北25公裡處,山高林密,水資源豐富,氣候涼爽宜人。沿著曲曲折折的“之”字形小路前行,滿眼都是濃濃的綠,怪怪的石,使人有穿行在千巖萬壑、原始密林之感。登上白龍寶塔,極目遠眺,煙波浩渺的密雲水庫天水一色,京師雄關司馬台長城舉足可攀,燕山最高峰霧靈山盡收眼底。
白龍潭以潭得名,幽邃的谷地開處一泓碧水,嵌在綠山中。因傳說有一條白龍久居於此而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傳說有一年天旱大地龜裂,莊稼顆粒不收,小白龍途經此地,不忍看到民生疾苦的景象,於是飛上天空行雲布雨,從此以後五谷豐登,百姓安樂。為答謝小白龍,人們在此為它立了牌坊,塑了像,從此香火不斷。
白龍潭自然景觀優美,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經常來此游覽避暑,並留下了不少詩句,“白龍晝飲潭,修尾掛石壁”是宋朝詩人蘇轍的吟誦;“同游不少攀鱗志,獨有波臣愧此身”是明朝將領戚繼光的詩句,現在碑碣尚存。這裡還設有“行宮”,是北京往來承德避暑山莊御道的必經之地。景區內著名的四殿十八亭及古建築,歷經幾代修建而成,尤以五龍祠和龍泉寺最為出名。
白龍潭的龍王廟始建於北宋鹹平年間,白龍潭及其所屬的檀州在60多年前就被五代時期的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割給了契丹所建立的遼國。遼自占領包括檀州在內的幽雲十六州後,伴隨著農業的發展,對境內風調雨順的祈盼也日益強烈。受中原文化影響,白龍潭龍王廟也就應運而生。因供奉著四海龍王和小白龍塑像,又稱為五龍祠。
五龍祠的匾額上寫著“普澤昭靈”四個大字,兩旁的楹聯上分別寫有“潤群生者廣,雲行雨施”和“宅勝境而靈,川亭岳峙”。清朝時,歷代帝王十分重視白龍潭祈雨,乾隆御筆親題“石林水府”刻在五龍祠前的石坊上,嘉慶還親自到白龍潭的龍王廟拈香祭祀。此後,每年的農歷二月、八月清朝皇帝都要派遣官員到白龍潭祭祀小白龍,如果遇到春旱嚴重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遣官員到白龍潭祈雨。據縣志記載,皇帝及大臣來白龍潭祈雨達270多次。
千年古剎龍泉寺始建於元朝,它是白龍潭主要寺廟之一,寺前匾額“龍泉寺”三個大字是由清朝李鴻章所題。寺內有大佛殿、金剛殿、南北配殿和6棵700多年的古柏。龍泉寺雖然不大,卻保留了袁世凱、李鴻章、戚繼光等名人的碑刻,極有價值。
“西有萬壽山,東有萬福山。”在白龍潭的南山,順著山路蜿蜒向上,濃蔭蔽日,清涼自在。沿途有許多摩巖福字,大小不一,字體各異,人稱萬福山。萬福山上有一座白龍寶塔,塔高20米,有六角、六層,站在塔的頂層,密雲北部風光一覽無余。白塔下有一塊萬噸巨石,當地人管它叫做紗帽石。紗帽石上刻有一個約百平方米的大福字,入石15厘米,這就是號稱天下第一大福的“金冠大福”,是目前北京發現的最大的一個福字。
推薦閱讀:
嶺南古村落——普寧泥溝村
南京地藏寺:城牆環古寺 都市好修行
廣東雷祖祠的現狀
烏鎮景點:昭明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