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城“延年益壽”
日期:2016/12/13 22:41:43   編輯:古建築紀錄近年來,我國各地大規模古城復建工程以及塑造完整古代風貌的“造城”計劃屢屢見諸報端。嶄新的城牆、復古的建築、仿古的街區往往耗費了當地巨大的財政支出,社會反響強烈。古城能不能重建?究竟應該怎樣重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理念之爭一直沒有停止過。長期以來,學術界所倡導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原則一直是“保護古城歷史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其生活的延續性”,不反對重建,但提倡在保護的基礎上有機更新。
拆舊建新復古造假頻現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阮儀三指出,當前在我國城市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不少非理性的行為,比如:古跡修復得越多越好,年代標榜得越久越好,修復規模越大越好,形制規格越高越好,整體布局越完整越好,總體氣勢越恢宏越好,外部風貌越亮麗越好……在這種審美意識的驅動下,借保護之名重建古跡,修建時必取其最“鼎盛”狀態為目標,甚至想當然地“美化”,致使古跡周邊外圍環境失控,往往在尺度不大的古跡前開辟大廣場,把古街修成新街,對古樸的民居飾以油漆彩繪……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曾對全國古城復建情況進行調研,該委員會副秘書長張廣漢說:“通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調查發現,現在古城復建主要包括3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古城還在,歷史文化街區也有,但當地采取“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的方式,希望通過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復建達到帶動文化旅游發展的目的。第二種類型是古城已經不存在,當地重建古城,目的是打造旅游景點,進行旅游開發。第三種類型是在古城外再造古城,主要為了緩解原有古城游客不斷增加、古城不堪重負的問題。很多古城在改造復建時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復建不存在的古建築,建造仿古街區,大拆大建,大規模集中搬遷古城居民等。改造復建的操作方式多為搬遷古城居民,拆除原有建築,重新設計和打造仿古商業街區,使古城的真實性和古城內居民的生活延續性遭到破壞。
據阮儀三分析,“重建古城”、“美化”歷史的現象泛濫,無外乎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還贖與補救。上世紀90年代,我國掀起了“舊城改造”風潮,很多舊城居民從低矮、狹窄的老房子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園,城市舊貌換新顏……那段時間,拆掉的老城、老街、老房子很多。隨著社會經濟水平逐步提高,人們開始重新評估老街、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湧現出一種還贖的心理,希望通過重建一些古建築、古街甚至古城,對之前的大拆大建行為進行補救。
第二,對千篇一律的討伐,對崇洋媚外的力斥。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導致城鎮風貌單調失序,羅馬柱、拱券廊、山花卷草的窗楣……對西方建築形式和城市格局的復制遍布全國各地。當人們放慢腳步,駐足觀察自己的居住空間時,卻才發現傳統城鎮比之於現代城市更有家園的味道。於是,人們又走向對古街古城極度吹捧的另一個極端。
第三,多方的利益驅動。那些打著保護文化旗號的“再造古城”,實質是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再造歷史景點,發展旅游商業,創造新的經濟收入。
真實性是古城靈魂所在
重建、復原的歷史建築和歷史原物有何不同?其根本就在於真實性。真實性是文物價值的核心,其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均附著於此。歷史信息通過真實的文物來傳遞和承載,其情感價值更是由於“真”讓人心動,使人睹物思情。
該委員會秘書長張兵強調,歷史文化名城在法定概念中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性,保存真實物質的遺存是保護工作者首要的任務。“因此,我們要正本清源,堅決抵制以保護之名、以發展文化之名施行的破壞行為。”在正本清源的工作中,要不斷加深對歷史文化名城概念的認識,使保護工作更加系統。他建議,要建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視角,更加開放地理解其整體內涵,把更多、更新的理念融入到我們對歷史文化名城的認識中。要通過各種實踐來豐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經驗,以開放的心態吸收更多新鮮事物,在新的理念下正本清源,在確保真實性的情況下幫助歷史文化名城“延年益壽”。
已逝的該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景慧曾總結過真實歷史信息的特點。
首先,真實的歷史信息具有全面性,同一個文物,不同專業的人會用不同角度去研究認識,成果將豐富多彩。其次,真實歷史信息的內容具有廣泛性,包括文物的形式、材料、功能、位置與環境、傳統藝術以及其他非物質遺產、精神情感等非物質因素。最後,對真實歷史信息的認識和發掘具有無窮性,隨著對文獻資料掌握的豐富和技術手段的發達,對真實的歷史信息會不斷有新發現、新認識,對信息的認識、解釋和利用是無窮無盡的。他認為,歷史文化名城必須包含真實的歷史信息,其價值遠遠高於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真實的歷史信息不能再生,但是可以不斷升華、發展。
不拒絕重建但應審慎修復
那麼,歷史文化名城應該如何保護?是否能夠修復重現?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是所有的修復項目都要一概否定,但每一項古城修復工程和項目都必須要有科學的依據,經過充分論證,經過科學決策,確保修復工作既符合名城保護的要求,又符合民生的要求,保持持續歷史文化名城長久的生命力,使其“延年益壽”。
阮儀三表示:“對於名勝古跡,並不完全反對重建,但要好好建,通過審慎重修,不僅能夠學習古代的技藝,還能再生一定的歷史風貌。”比如梁思成主持修建的鑒真和尚紀念堂,後來成為了文保單位;蘇州相門城樓的重修,是對歷史環境的尊重和活用;園林大師陳從周將蘇州網師園的殿春簃按1:1原樣再造,成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傳統建築作品“明軒”,將華夏傳統建築文化發揚光大……
阮儀三強調:“就像呵護老人要付出真正的孝心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不能為了一時之快,斤斤計較早期投入,追求迅速回報。對古城不僅要有憐愛之心,還要有繼承發揚。文化之根只有好好珍愛,才能再度發芽,枯木逢春,通過精心培育,日久天長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形成文化大國的氣候。”
通過對歷史遺存的闡釋和發掘,人們可以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的過去,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現在、聯系未來,有利於新建築風格的創造。歷史文化名城要成為滋養新文化的土壤,使其滋生出新的城市品質。阮儀三說:“現在很多從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事業的管理人員、設計人員在認識上存在不足與誤區,成為了那些不懂文化、愚昧事件的起因或幫凶,我們應該從思想上深刻檢討。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走向文明社會,走向成熟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還有很長的路。”
本報記者 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