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

日期:2016/12/14 17:14: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陽。據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主任闵正國介紹,白鹿洞書院始於唐代李賓客之隱讀,出名於北宋敕賜《九經》,興盛於南宋朱熹復興。自宋至清的700年間,白鹿洞書院一直是中國宋、明理學的中心學府,陸象生、王陽明都曾在此講學,為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造就一大批優秀人才,書院於1903年停辦。這所古代民間高等學府與國外最古老的牛津大學、波倫亞大學、劍橋大學和薩萊大學有相似之處,都是為貧窮學士聚集讀書而設,學生參與管理,但在創立時間上比它們均早三四百年。

    書院群山環抱,北靠後屏山,西依左翼山,南迎卑爾山。一溪蜿流門前而過,泉清石秀,古樹參天,茂林修竹,環境十分優美。書院外有華蓋松、回流山、獨對亭、枕流橋、蹲鹿坡等八大景觀。溪澗怪石嶙峋,附近镌有詩詞若干,其中有朱熹書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潔”等字。這些佳景妙處,亦是美不勝收。

    

    白鹿洞最初是唐代貞元時,李渤、李涉兄弟隱居讀書的地方。據傳李渤在此隱居時,曾養一白鹿自娛,因此人們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進去也有數裡之遙,真有點入洞之感,所以稱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辟為書館,稱白鹿洞學館,亦稱“廬山國學”,由李善道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為講學和藏書之所。“四方之士受業而歸,出為用世,名績彰顯者甚眾。”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賜九經。宋仁宗皇祐五年,孫琛在故址建學館十間,稱“白鹿洞之書堂”,與當時的岳麓、應天府、嵩陽並稱為“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雖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廢。直到著名理學家朱熹重修書院之後,白鹿洞書院才揚名國內。南宋淳熙六年,朱熹出任知南康軍(治所在鄱陽湖邊的星子縣)。朱熹到任時,白鹿洞書院已經毀於兵燹,棟宇消落,林園荒蕪,觸目皆是塵封書海,網結門廊。經過朱熹的一再請求,宋孝宗終於同意重建白鹿洞書院。修葺後的白鹿洞書院,以聖禮殿為中心,組成一個錯落有致、相得益彰的龐大建築群。書院共有殿宇書堂三百六十余間,其中包括御書閣、明倫堂、宗儒詞、先賢祠、忠節祠等。聖禮殿是用於學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門上方兩塊匾額寫有“學達性天”、“萬世師表”的字樣。在文會堂有朱熹親書“鹿豕與游,物我相忘之地;峰泉交映,知仁獨得之天”的對聯。

    朱熹不僅為白鹿洞書院修建院房,籌措院田,聚書延師,設課招生,制定學規,使白鹿洞書院走上了振興之路,成為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朱熹在白鹿洞書院進行了一系列革新,使它作為“私學”系統的代表,在教育體制和教學方式上都有別於當時的“官學”體系,而成為同時和後來興起的一系列書院效法的楷模。朱熹還建立了嚴格的書院規章制度《白鹿洞書院教規》。原文如下: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於經,有誌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苟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複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雲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諸君其亦念之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