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活態文化遺產:紹興千年古香榧林
日期:2016/12/13 23:11:15   編輯:古建築紀錄紹興因深山中至今還留存著方圓400公裡的千年香榧古樹群而蜚聲海內外,根據中科院考古測算,其中最年長者在諸暨市趙家鎮榧王村海拔800多米的仙坪嶺上,樹齡1350年,樹圍9.26米,九人才能合抱,其樹高20米,樹蔭500多平方米,猶如遮天巨傘,護佑著仙坪山民,歷經千余年依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年產值高達4萬元,因而有“中國香榧王”之美譽。
位於浙江省東北部的會稽山脈,是紹興市地形骨架的脊梁。主脈在紹興市的諸暨市、嵊州市、紹興縣、越城區,以及金華的東陽,平均海拔500米,主峰海拔千余米。初秋的會稽山水真是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從紹興市出發到趙家鎮,翻過一座又一座草木蔥茏高山,輾轉一個多小時,在雲蒸霞蔚中下車,抬頭看到的是醒目的“中國香榧原始森林公園”。拾階而上,不時迎面就會碰到千年香榧樹。也難怪,腳下的會稽山區其農耕文化久遠深厚,燦爛輝煌。考古發現的河姆渡遺址、嵊州市小黃山遺址,以及浦江山上的萬年栽培稻遺址,都顯示會稽山區萬年以前就已有了農業文明。眾所周知的大禹治水,功成後就是在紹興的茅山計功封賞諸侯,並把茅山改稱會稽山。而2500年前的越王句踐就是從會稽山區大規模開發,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2200年前,秦始皇到此刻石頌德,因而留下了著名的會稽刻石。歷朝先賢對會稽山的推崇,引得無數文人雅士,留下了不朽詩篇。“天下風光數會稽”就是唐代詩人元稹在浙東觀察史任上的由衷感歎。
行走在會稽山,在旖旎的風光中,不時映入眼簾的是漫山成片的巍峨古香榧群,也有零散伴著溪流峽谷,抑或挺立村落房屋四周,一株株古香榧樹,與村寨、小溪、山岚等構成了一幅幅令人賞心悅目的別樣景觀。曾經帶領著各縣文物局核察的紹興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校軍自豪地告訴記者:紹興會稽山脈古香榧群擁有香榧大樹10.5萬株,其中,樹齡百年以上的香榧有7.2萬余株,千年以上的有4500余株。實地考察之余,中科院學部委員、著名植物學家秦仁昌教授驚歎:“會稽山脈留下的古樹之密集,堪稱華夏一絕。”
活標本,镌刻在連綿的山嶺間
時令已是初秋,蒼勁的大樹上多墜著橄榄大小的累累碩果,但奇怪的是,同一株古樹上還綴著嫩黃嫩黃的花芽,更多的是米粒大的小小綠點。同行的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曹幸穗告訴記者:這就是俗稱的一株“三代果”,那“米粒”就是小香榧果,香榧通常第一年出花芽,第二年開花結果,第三年果實成熟,從開花到成熟摘果,長達18個月。每年9月,同一樹上可以看到成熟果、幼果和花芽。所以民間有“一年種樹千年享用,一代栽種萬代受益”的“千年果”之說。曹幸穗指著一棵大香榧樹說,你看這個明顯的“象腿”就是嫁接的印記,當今只有在會稽山古香榧群裡,仍可看到很多古代良種選育和嫁接技術的活標本,這連綿的會稽山脈留給我們的是活化石,極具研究價值。
原來,香榧是屬中國紅豆杉科的榧樹中選育而成的經濟樹種。榧樹系第三紀孑遺植物,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起源於距今大約一億七千萬年的中侏羅紀。公元前2世紀初的《爾雅》是記載榧樹的最早文獻。全世界榧屬(Torreya)植物共有6個種、2個變種。美國、日本、韓國均有,但其果實均不能食用,只是作為用材林。而我國則有3個種、2個變種,分布在湖北、四川、重慶、河南和安徽、福建、江西、雲南,但終因其品種而不堪食用。僅有榧樹(中國榧)在我國分布最廣,栽培最久,其經濟價值也最高,但必須通過嫁接才能成為現在我們看到,且能食用的“香榧樹”。曹幸穗說,這就是我們先民的偉大、智慧之處,早在西漢時期的山民偶然發現了兩棵“連理樹”相互糾纏摩擦而生成的一種榧樹,其果能食用,於是開始從野生榧樹中進行人工選擇和嫁接培育而成優良品種“香榧樹”,其性狀穩定、風味香醇。根據現有資料記載和現存千年以上古香榧樹推測,人工栽培應起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元、明、清時期則開始大規模發展。帶著一班博士生考察一年有余的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闵慶文這樣評價:會稽山古香榧群既是自然饋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紹興先民的智慧結晶,不但非常有歷史和文化價值,還極具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從另一個層面展現山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是獨特的世所罕見的農業文化遺產。
蔡老漢的憂思,全方位保護遺產
聽著眾專家的一席話語,再回頭遙望逶迤山間的那一棵棵豪邁的古香榧,突然發現,那風中婆娑的已不僅僅是馥郁芳香,那連綿的山脈中镌刻著的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源頭歷史,這沉默的大山,靜靜地向世人訴說著我國農業發展的燦爛輝煌。
穿行於會稽山脈的仙坪山頭,巧遇一老漢正在香榧古樹下埋首勞作。聽言記者發問,他拍拍手裡的土疙瘩應答:蔡香海,還差一年就八十,世代生活在這榧王村鐘家嶺自然村。歲月真的一點都沒有在老蔡身上留下些許耄耋老人的印記,看上去頂多60多歲。他清晰地記著自家100多棵香榧樹的具體分布,以及每年那十幾棵古樹的不同收益。“我家最大的一棵古樹,專家說有300年了,每年穩穩地能摘600來斤青果,去年的行情最好,老樹由合作社統一收了,一斤能賣到38塊,其它也開始進入產果期的100棵樹也能賣到30來塊。去年他家大大小小香榧樹總共摘了2000多斤,扣除各種成本,6萬塊的收益是有的。”蔡老漢家中只剩他一人,唯一的女兒女婿大學畢業後都在紹興工作,因為捨不得相伴了一輩子的香榧樹,至今不肯進城享天年。
“這幾年守著香榧樹,村裡300多戶的人家日子都過得自在、殷實,一點都不比城裡差。”聽說是記者,蔡老漢話多了起來:因為村裡家家戶戶都種著“長壽果”,像他這樣八九十歲的老人有的是。香榧樹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聖果”,我們都很敬畏,一年到頭的各種節慶、婚嫁、生子,大家都不忘“香榧”的情誼。老人指著不遠處一株古樹說,“你看那棵樹上的紅綢,那是鄰家給孫子認的干親,也有的紅綢是新婚的年輕人結的,望的是得個好意頭,能像香榧樹那樣長長久久。”
與記者熟絡了,蔡老漢道出了他的“憂慮”:“申遺後,現在我們村的香榧是不愁賣了,但對這麼寶貴的千年古樹怎麼保護,我很擔心。現在每年天災不斷,村裡有幾百年的古樹被強台風攔腰折斷。還有些年輕人急功近利,竟給古樹下化肥。現在大家踴躍種香榧樹是個好事,但新樹種多了,也出現了蟲害,怎麼治,村裡人都不懂,真怕影響到古樹。再有就是樹苗價格太高,一株香榧樹從種下到結果一般要20年才有收益,最快也要15年,對於我們小百姓來說風險太大,能不能替我們呼吁呼吁請政府給我們多一點獎勵補貼?”
蔡老漢的憂思並非個案。在日前召開的香榧文化與香榧產業發展研討會上,長期追蹤調查古香榧樹的一些專家學者證實了蔡老漢提及的問題,由於管理措施不當,力量薄弱,專業素質人才短缺,造成香榧保護不力的局面由來已久,特別是一些歷史文化村落,村民委員會難以承擔依法管理的職責,因此專家呼吁,加強對古香榧群的全方位的保護已刻不容緩,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應建立政府主導、社區參與、技術支撐、企業有效介入的多方參與的投入機制,在動態保護中讓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得以適宜地開發利用,讓各方受益,才能使這個活化的文化遺產長盛不衰。
令人欣慰的是,紹興的決策者們正根據專家的提議,擬成立由政府牽頭的專門組織機構,以全面協調紹興市三地的古香榧群,並出台相應的優惠政策,全面扶持保護這個我國獨有的農業文化遺產。目前該市已經啟動“全球農業文化遺產”申請,目的是通過申遺,在全市形成保護的共識,通過申遺,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讓香榧這個小干果走出深山,飄香世界。
隨著申遺的啟動,沉睡的會稽山脈,開始睜眼看世界。世界也必將給這人類獨一無二的珍惜遺產以尊者的席位。據悉,世界糧農組織已將紹興千年古香榧群列入2012年“候選”。
專家闵慶文說,他對於紹興古香榧群申遺信心十足。
紹興副市長馮建榮說,全方位保護遺產,已准備就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