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國傳統村落——“民國情緣”奉化巖頭古村

中國傳統村落——“民國情緣”奉化巖頭古村

日期:2016/12/13 22:41:43      編輯:古建築紀錄

    2012年底,奉化溪口鎮巖頭村入選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發布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走進巖頭村,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村口的牌坊了,大量的民國時期的建築就注定了巖石村的“民國情緣”了。

    來到巖石村,就不能不來毛福梅故居。毛福梅是蔣介石的原配夫人,蔣經國之母,所以巖頭村也是蔣經國的外婆家。這裡留下了許多蔣經國兒時的記憶,時光流逝,唯有那山那水依舊。在毛福梅故居的外牆上,依舊可以看到當年日軍侵略時留下的痕跡。置身院裡,你可以想象,當年蔣介石與毛福梅在這裡的身影,想象兒時的蔣經國在院子裡快樂地跑來跑去。
 

(毛福梅故居外牆上的彈孔依稀可見)
 

    走出毛福梅故居,過了小溪往裡走,就到了毛思誠故居。毛思誠是蔣介石的私塾老師,蔣介石在這裡學習《左傳》、《綱鑒》,度過了他學習的啟蒙階段。一磚一瓦,似曾相識又陌生,走進教室,“孝養父母”、“奉事師表”掛於孔夫子畫像左右,桌案上放著幾本書、算盤和一個銅鈴。啟蒙教育對於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這裡是蔣介石第七個私塾也是最後一個私塾,往後蔣介石開始接受西式教育。
 

(一縷炊煙,反襯古村的安寧)
 

    走出了毛思誠故居,行走在這青石小道上,總是能感受到民國氣息,這裡有當年形制的米鋪、布店、錢莊等,像是一個設施完備的城鎮。回想那些名聲在外的古村古鎮也不過如此,甚至還不如,不如這裡的純正,這裡沒有那些商業遍地的攤販;不如這裡的惬意,這裡沒有數不盡數的游人。一個古村能做到如此的純正惬意實之不易。

    行走間,出現在眼前的是毛邦初故居。他是毛福梅親侄子,黃埔三期學生,頗受蔣介石器重,官居當年國民政府參謀本部空軍總司令部副司令。故居裡也展示了毛邦初的生平一些事件。

    在蔣介石迎娶毛福梅那一刻,巖頭村便於“民國”結下了曠世的“情緣”。走訪在村落中,更是了解一段原本隱藏了許久的歷史。時光荏苒,而想象久久不散,仿佛那些往事近在眼前。

    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是與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不相同的另一類遺產。
 

古村落遠景


    中國傳統村落評選標准:

    1、現存建築有一定的久遠度,文物保護單位的等級達到標准,傳統建築的占地規模、現存傳統建築(群)和周邊環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築的造型、結構、材料及裝飾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並有對傳統技藝的傳承。

    2、傳統村落在選址、規劃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歷史時期的典型特征,並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歷史以及考古的價值,並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協調,承載了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