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禮賢古鎮正月文化活動多 各種文娛活動超百場

禮賢古鎮正月文化活動多 各種文娛活動超百場

日期:2016/12/13 22:26:3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北京2月24日電 記者林丹 2月20日晚上7點整,家住在北京大興區禮賢鎮伍各莊村的陳殿豐老漢吃過晚飯,拿著胡琴、板胡等樂器從家裡出發,到2公裡以外的小馬坊村文化大院,准時參加該村河北梆子劇團排練戲曲《陳三兩》,陳老漢笑稱自己這是在“趕場子”到各村參與戲曲演出活動,像陳殿豐這樣愛好文化活動又積極參與鄰村文藝演出的文藝分子有二三十人,他們也是活躍在禮賢鎮基層文藝戰線上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進入冬季,禮賢鎮的農民冬閒時間多了起來,尤其在春節期間,忙碌了一年的農民都想放下鋤頭等農具歇一歇,享受一下好社會帶來的好生活。於是紛紛自發或是在鎮村兩級的幫助和扶持下,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來滿足渴望和釋放各種不同的壓力。而禮賢鎮又是一個文化古鎮。鎮村兩級文化活動歷來就異常豐富,愛好文化活動的農民可以在本村參與秧歌、高跷、吵子等自娛自樂的活動,有戲曲演唱和伴奏功底的農民也可以參與聯村演出,陳殿豐老漢就是其中一位,他有著十分深厚的戲曲演奏功底,再加上他的人緣特好,春節這些日子他幾乎沒有閒著,除去在家裡堅持練習,大多數時間都是與小馬坊村的河北梆子劇團和西裡河村詩賦弦劇團排練和演出戲曲。東白疃村的張連波曾經是大興縣文化館退休的一名文藝工作者,吹拉彈唱他都樣樣精通,不僅經常代表村裡參加鎮上開展的各種演出和比賽,還常年參與西裡河村榮升詩賦弦劇團和西郏村農家樂評劇團的排練和演出活動,受到劇團演職人員的認可和觀眾們的歡迎。據統計,該鎮在各村“趕場子”參與各種文娛活動村級文藝愛好者總人數在逐漸增多。由於這些基層文藝人才的長期介入,不但使鎮內的5個民間戲曲劇團和秧歌、高跷等文藝隊伍充實了很多的新生力量,也進一步提升了演出水平和實力。據悉,禮賢鎮在原有40余支文藝隊伍的基礎上,今年再全力扶持大馬坊村成立舞龍隊、東白疃村成立舞獅隊,並聘請有關方面的老師做指導,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學會1-2套演出動作。能夠盡快參與區鎮舉辦的各種文化賽事活動,進一步豐富地區群眾性文化特色內容,也成為地區一個新的文化創新增長點,讓古鎮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據統計,僅在春節期間,禮賢鎮就通過展演、義演、聯演、串演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正月初十迎新春秧歌花會展演大拜年活動、戲曲劇團義演活動等各種方式為鎮內群眾送上戲曲演出、秧歌、高跷踩街表演、巡演等演出活動達到一百余場次,參與演出的村民達到6700余人次,吸引各村群眾觀看總人數達到32000與人次,成為禮賢鎮春節期間為村民送上的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