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貢院的滅頂之災
日期:2016/12/13 23:44:48   編輯:古建築紀錄北京貢院明遠樓(攝於1901年)
北京貢院鳥瞰
北京貢院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原址是元代禮部衙門,位於如今的北京建國門立交橋西北角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既是順天府的鄉試考場,又作為京城的會試考場。經過幾次擴建,到清乾隆27年(1762年)時,已有大門五重,考棚九千多間,門裡有東、中、西三座牌樓:東為“明經取士”、中為“天開文運”、西為“為國求賢”,裡面三重龍門,外有兩道棘牆,在二重龍門以內有“明遠樓”、“致公堂”、“聚奎堂”和“會經堂”等。
明、清兩朝科舉取士,設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鄉試每三年一次,時間定在八月,故稱“秋闱”。每到此時,秀才們到各省貢院應“鄉試”,及格者即“中舉”成為“舉人”,“范進中舉”即是一則故事。舉子們再到京城參加會試求取進士,中了進士,方能殿試博取頭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明清兩代近600年,中國歷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都是從這裡走上了叱咤風雲的政壇。然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貢院裡凡可以搬動之物都慘遭搶劫,使得1901年的鄉試竟然無法使用,不得不改到河南貢院。從1905年廢止科考,到抗戰前這裡一度變成了民居、溜冰場和球場,但是貢院建築群的大模樣還在。
“七·七事變”日本侵占北平後,將軍國主義的國家神道也帶入了北平。日寇強租西長安街六部口29號某人家廟“觀音寺”,充做日本“居留民”的“觀音寺神社,相當於一座神祠。1937年,日本的“海外神社協會”掛牌後不久,即決定建立北京神社,日本北京居留民團與海外神社協會召開專門會議,制定了“北京神社社殿方案”。1938年夏天,在北京日本領事官邸開會成立了“北京神社奉齋會”,開始籌建北京神社。日本侵略者貪婪罪惡的目光,瞄准了北平城裡古老的順天府貢院。
經過幾年的建設,北京神社被日本軍國主義確定為1940年“皇紀2600年慶典”之一,5月31日下午,從日本本土過來的“御靈代”到達北京。6月24日晚,日偽軍、政、民各界聯合舉行了隆重的“北京神社御鎮座祭”。以總領事、外務大臣代表為首,氏子總代表山口民團、興亞院、北京在鄉軍人聯合分會、東亞新報社社長等,從東交民巷日本使館邸裡出發,身著神道袍服的北京神社鎮座祭遷御行列由摩托車開道,從東長安街,經東單牌樓,進西觀音寺胡同,過東觀音寺胡同,於21時55分進入了侵占貢院的北京神社。一連舉行了“降神儀式”、“御靈代御渡”、供神馔、奉祝祠、行參拜禮,然後在神樂聲中“鎮座御儀”……最後撤馔,同時伶人奏樂,參拜者一齊行禮後結束。北京貢院被日本侵略者折騰得烏煙瘴氣、混亂不堪!
如今,在北京檔案館裡還保存著一份1943年2月9日《東亞新報》的剪報,記載著在北京神社舉行皇紀2603年紀元節的慶祝情況:“大東亞戰爭,迎來了戰捷輝煌的皇紀兩千六百零三年的紀元節,11時20分,在北京神社舉行了體現肇國之大精神,為皇國奉壽彌榮的紀元節祭……從11時50分開始,由民團主辦,各官署、各學校、在鄉軍人會、國防婦人會、國策研究會、各團體、一般區民代表參加,舉行了奉祝式典。”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海外的侵略神社有的把東西搬回國內,有的一把火燒掉。北京神社裡的人作鳥獸散,作為侵略象征的神社與家什不免遭人毀棄……舊址雖然收回,但是古老貢院已面目全非,如今,只在北京建國門內大街路北,空留著貢院東街、貢院西街、貢院頭條等地名——古老的貢院遺跡已經被覆蓋在高樓大廈之下,無跡可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