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園林
日期:2016/12/14 17:24: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東山《鹹豐縣志》謂造像之前,名曰東山,造大佛像後,人呼大像山包括虎溪橋和虎溪巖、大佛、大象精捨、古黃家花園、詩聖堂、扶雲閣與南巖狀元洞、白塔七個景點。
虎溪橋:相傳唐以前未鑿大佛像時,樹木茂密,人煙稀少,常有虎豹出入其間,據傳古木橫柯交蔽,白天都顯得陰暗,樹木的枝柯交叉,手可以把著樹干吊到河邊去,這林中時有虎豹在溪澗飲水,臥在溪邊,原來亂石叢中長的有竹有樹,沒有橋,現修了一道橋,直通“虎溪”二大字。
“虎溪”這兩個大字,各高五米,楷書,寫字的人,他的題款是“……上柱國賜金魚袋統制河中的母恩書”,字在竹後石壁上,清風徐來,竹干搖曳,好像字的筆畫在動,頗有逸趣。
大佛:一座大佛石邊,有唐宋造像五尊,唐宋元清時代題款24處,宋代陀羅尼經幢一處,摩巖造像最大的一尊是彌勒座像,俗稱大佛,高9.88米,佛頭有螺髻,袒胸,左手平置膝上,右手上屈,作施與願印狀,兩足踏蓮花著,大佛花紋線條清晰,全部為凸紋,面容端莊而慈祥,頭部後面有火焰紋背光,身後有高10.20厘米的小佛四千余尊均坐蓮台排列整齊,镌工甚精。
大佛寺的名稱變化,自從唐代鑿像以後,即名大像寺,至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新建千部法華經芷時,敕名永安院,至宋徵宗寧二年(1103年)六月,因阆吸到倚郭永安院與陵江相犯,合行徊避,敕宜改稱福呂為額。至同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年)建造的三重檐福昌院覆蓋,能避大像風雨,元代仍名福昌院。明嘉靖《保寧府志》仍稱大像寺,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建大佛寺摩巖記》謂郡東江山腰,有寺名大佛,其名沿襲至今。
大佛建造年代,大佛右側約50余米處石龛內,有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五月二十日劉某撰刻的《東山大像精捨何居士記》文中說:“何居士字壽松,今已八十一歲……家在今之所居對江之北岸(即今城北小學地段)南瞰石壁,隱約如有仙狀,遂捨百年之業,即居於此,乃手鑿石巖,逐成大佛,至今竹柏森羅靈竹瑜樹,聳干捎雲,日無所照,詢諸嶙伍,皆謂何叟不事農耕,手植所致。爾來僅二十余載,不求聞達於鄉間,雖業善釋宗,竟畢所願而已……按作記時間為唐憲宗元和四年,像已鑿成,樹木花草又種植了二十多年,才到八十一歲,可推知他鑿像四十歲左右,即唐代宗大歷初年,成像在六十歲左右,即唐德宗元初間鑿像花了二十多年功夫。
大像精捨:就是當年鑿大像的何居士居住的地方,像成過後,也就長時住此。精佶,意即佛氏信教念佛所在,他是居士,只是信佛念經,而又不是受艾疤的和尚,它的精捨現存建炎年間的題記,可以指識其地,一九九O年又在其原地上重修,仍名東山大像精捨,這裡有飛爆,有怪石,四周樹木幽深,絕塵俗氣,間聞嘤嘤鳥鳴,精捨不復讀經,只任人游覽。
古黃家亭子:杜甫有《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黃家亭子》詩二首,注謂“黃家亭子黃詳所在”。據第一詩首聯“山豁何時斷?江水不肯流”句,問這山是什麼時候斷成這樣一個缺口,江面是這樣平靜無波,像死水一樣,這兩句描寫的正是塔山灣到大貨寺這段峽谷口的山水狀況。第二首詩首聯“有徑金沙軟,無人碧草芳”,描繪由古城過江走沙壩裡的路是軟軟的,山中小路少人行,卻長滿了綠茸茸的芳草。這兩句話,准確地寫明了去黃家亭子的方向和從城裡去應走的路徑。杜甫和王使君(王使君是當時阆州剌史)當是受黃員外的邀請在這段江面劃船,在江巖山畔黃家亭子呤宴的,現在把黃家亭子納入東山園林建在稍高一點的谷口巖角上,更能使游客懷古覽勝,賞心悅目。
由仙梯入雲到扶雲閣,原來的扶雲閣是明代建的一座四層高樓,位於現棉紡廠位置。民國年間毀,原為阆中風景之一。現由《詩聖黨》再上百余級至山頂巖罅間建扶雲閣,遙望西來阆水由南而東而北,把古城阆州盤在沙州上,每當夕陽西下,煙霧迷城,奇超橫生。
這裡有《詩聖堂》飛檐五楹建於古黃家亭子較高罅間,其中書刻杜甫於廣德元年冬及廣德二年春,兩次游阆中所寫59題,他一生所寫政治詩,以阆州寫的最多,全部刻出,以供游客涵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