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林:“古鎮活字典”
日期:2016/12/13 20:12:19   編輯:古建築紀錄現年49歲的劉棟林,從30歲調任中山文化站站長以來,已在古鎮堅守了整整19年。19年來,他查詢資料、走家訪戶,整理出大量歷史文化資料,為中山古鎮先後成功申報重慶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把中山古鎮推介出去,他常為外來記者與游客擔任“腳夫”和義務導游,有關古鎮的歷史文化典故,他總是能即時即景地信手拈來。久而久之,當地人給他封了一個外號“古鎮活字典”。
記了24本筆記、編寫了4本書
其實,劉棟林並不是中山人。他1993年調到中山文化站時,中山古鎮很少為外人所知曉。
1997年,中山決定依托古鎮資源、比鄰四面山景區的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並於當年啟動歷史文化名鎮申報工作。從此,劉棟林一頭扎進了故紙堆,一心撲在了古鎮的“一磚一瓦”上。
其中,從1997年至2001年的這5年,是劉棟林最辛苦的5年。5年間,他共閱讀了500本以上有關歷史文化、古鎮建築、民風民俗的書籍,記了20本讀書筆記。
與此同時,他還特別注重對當地各種民間故事與傳統文化信息的采集。每一次下村,他都會隨身揣著一個筆記本,與村民們閒聊“套”故事。
一個周末,他從村裡趕回家,途中在一位老人的家歇腳,偶然間聽到老人講“天審石獅”的故事,很有傳奇味道,於是他就坐下來聽,這一聽就聽到深夜12點。由於恰好忘帶筆記本,當晚,劉棟林又打著電筒趕回家,翻出本子把記在腦子裡的故事詳詳細細地記了下來,一直忙到凌晨四點才睡。
到2001年,他攢下了整整4個大筆記本的古鎮文化資料,包括各種傳奇故事、文化史實以及數百首山歌。
後來,劉棟林把自己搜集到的文化資料整理成了《中山旅游資源及評價》和《中山旅游發展規劃》兩本小冊子,並參與編寫了《巴渝古鎮中山》和《走近古鎮中山》兩本書,為外來者了解中山歷史文化提供了較為全面的第一手資料。
2001年,中山古鎮成功跻身重慶市十大文化名鎮;2005年,中山古鎮又獲批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主動請纓當“向導”
為讓更多人了解古鎮之美,鎮裡一有記者、攝影師來,劉棟林就主動請纓,給他們當向導,向他們推介中山古鎮。
“中山的美景不僅在老街上,還有很多藏在大山裡,要走幾個小時山路。客人們走累了,我就唱山歌給他們聽,還講故事,大家都覺得有意思,也就不覺得累了。”劉棟林回憶說。
而給攝影師們當導游尤其是個體力活兒,劉棟林不僅幫忙背器材,陪他們在野外睡帳篷,有時候甚至還要當“腳夫”。一次,來自清華大學的攝影師周邦彥到中山采風,路上被筍溪河攔住了去路,因為是全身“武裝”他的褲子、鞋襪都捆綁得嚴嚴實實,換鞋過河很不方便,又耽誤時間。劉棟林就背起周邦彥往河裡趟,一直背到河對岸,這讓攝影師感動不已。
憑借搜集積累的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劉棟林在給客人們推介中山時,幾乎是信手拈來,加上他的性格爽朗幽默,妙趣橫生的講解讓每一位客人都對中山產生了濃厚興趣。
這樣的推介,效果明顯。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過程中,采風記者們來中山鎮了解情況後,寫出的《中山古鎮藏山中》引起了很大關注;而一批批攝影師采集回的攝影作品,其中一些在全國獲獎。這有力地推動了中山鎮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進程。
沒有導游證的“導游”
隨著古鎮的名聲越來越響,劉棟林的工作任務更重了。他幾乎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給他們當義務“導游”。
“他就像一本活字典!”來自主城區的一位游客告訴記者,劉棟林的水平遠非一般導游能比,他遇到米酒鋪,就介紹中山的酒文化;碰到繡花店,就講中山的繡花民俗;走到鐵匠鋪,就講打鐵傳統;興致一來,還哼上幾段中山山歌……短短一公裡的老街,他帶著游客走了一個多小時,仍然意猶未盡。
“寧願一個人來一千次,也不要一千人來一次。”劉棟林說,古鎮旅游三分在景、七分在講,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來中山古鎮,除了繼續挖掘古鎮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要想方設法用生動的講解來勾起游客們的興趣。
劉棟林一再強調,他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搞文化的鄉土人,是古鎮給了他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他表示,他將繼續堅持一個普通基層黨員的本色、干好本職工作,讓中山這方水土聚集更多的人氣,更加興旺起來。
劉棟林於199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被評為中山鎮十佳先進共產黨員、區文化工作先進個人、重慶市十佳基層宣傳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