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村落——普寧泥溝村
日期:2016/12/14 17:22:03   編輯:古建築紀錄 揭陽普寧市燎原鎮泥溝村。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置寨以來,到明代形成以張、許、鄭、孫、陳等姓村民為主的多姓氏人口雜處的古村。
現今總人口二萬多人,旅居海外近十萬人之眾,是潮汕著名僑鄉、文化之鄉。村中名勝古跡、古第古廟眾多,保留著不少古風俗,2004年被廣東省評為“民間藝術英歌舞之鄉”。
泥溝村,古稱彌高。村落位於潮汕平原,地處練江之源、白湖之濱,省道236線、揭普高速公路在村東、西兩側穿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泥溝村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置寨以來,到明代形成以張、許、鄭、孫、陳等姓村民為主的多姓氏人口雜處的古村。發展到現今總人口二萬多人,旅居海外近十萬人之眾,是潮汕著名僑鄉、文化之鄉。
追本溯源,尊祖敬宗,是潮汕文化的一大特點。在泥溝村,建家廟祭拜祖先之風盛行,祠宇遍布全村各個角落,格局多種多樣,稱得上潮汕地區之最。村中有明朝興建的張氏宗祠,清朝興建的張氏二祖祠、張氏三祖祠、許氏宗祠、許氏彰祖祠、陳氏祖祠、張氏本祖祠等宗祠公室98座。張氏本祖祠裝飾工藝精湛,令人咋舌,石雕逼真,栩栩如生,廳堂橫梁均以金漆木雕裝飾,造型傳神,龛幾金碧輝煌,大氣莊重。民居大多為潮汕特色“四點金”、“瓦雙虎”,還有九天井復合院、四廳會、祠堂後“四龍戲水”,少數為平房厝。
推薦閱讀:
南京地藏寺:城牆環古寺 都市好修行
廣東雷祖祠的現狀
烏鎮景點:昭明書院
晉中後溝古村:千年農耕文明的歷史“縮影”
泥溝村中名勝古跡、古第古廟眾多,有明朝正統元年興建的真君古廟、明朝嘉靖壬午年興建的三山國王古廟、建福庵、三足嶺伯公宮等廟宇9座,寨門9座,古井12個、碉堡樓14座,百歲坊2座;還有明朝初築建的張氏初祖翠峰夫婦及胞妹張翠娥的陵墓,碑石向前傾斜約45度,是世上絕無僅有的兄妹姑嫂墳。
泥溝村人傑地靈,歷朝歷代士子眾多。明朝萬歷己未年張士良考取進士,清雍正三年張燦恭為御前特等侍衛,清乾隆三年許興讓中舉人,清同治十三年張振華等23人中拔元,考取秀才、貢員。古往今來,泥溝村村民均以興學育才作為立鄉之本。在民國時期,鄉賢張伯封創辦同聲文學專修學校,造就了一批批傑出的人才,如我國著名書畫家賴少其、潮劇作家張華雲、謎家莊笑生、張伯人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村中辦起了群眾、锲金、德育、彌高4所完全小學,民間還有平民、新民、新生、寄廬、友德、翠英等初級小學,奮學之風大興。如今在泥溝村,普寧職業技術學校、泥溝華僑小學、泥溝華僑中學、泥溝中心幼兒園猶如百花齊放,村裡還建有老人活動中心、書畫室、革命烈士陵園、歸根閣等精神文化活動陣地。
深厚的文化積澱,使泥溝村保留著不少古風俗,如每年正月二十一日營三王老爺盛會,逢龍年三月十五日營真君古廟諸神盛會,八月十四晚吃平安粥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泥溝英歌舞粗狂豪放,氣勢磅礴,以其剛柔相濟、變化多端而享譽海內外,曾代表汕頭地區參加“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抽簽儀式”開幕式的表演,並由中央電視台“東西南北中”錄制播出;2004年,泥溝村被廣東省評為“民間藝術英歌舞之鄉”。同年泥溝少年英歌隊代表廣東省赴京參加國慶游園活動。此外,傳統燈謎、潮州大鑼鼓、各種文藝、體育活動,都在泥溝村的村民生活中異常活躍。
民俗豐富,民風淳樸,歷經滄桑,古貌猶存。泥溝村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潮汕大地上。泥溝村的歷史,激發著村民愛國愛鄉的熱情,激勵泥溝人開拓進取,構建團結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推薦閱讀:
南京地藏寺:城牆環古寺 都市好修行
廣東雷祖祠的現狀
烏鎮景點:昭明書院
晉中後溝古村:千年農耕文明的歷史“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