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沈陽出土明代“花木蘭”墓 無棺椁屍骨專家疑惑

沈陽出土明代“花木蘭”墓 無棺椁屍骨專家疑惑

日期:2016/12/14 9:04:44      編輯:古建築紀錄

    沈陽北郊驚現明代“女將軍”墓

    沈陽北郊現神秘明代將軍墓,隨著挖掘工作的逐步展開,太多的疑問向我們走來……

    猜想:墓主是個花木蘭式的女將?

    盡管周圍因為拆遷,已成殘破不堪的瓦礫堆。但是穿過塵土飛揚的土路,站在這座不知名的小山包上南望,山下是一汪碧水,稍遠處林木疏淡,阡陌縱橫,望去心曠神怡。前人選擇墓葬,看重山水,講究“前有照後有靠”,因此這座小山雖不起眼,卻被選擇成為一處明代貴族墓地就絲毫不奇怪了。

    昨天,沈陽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大東區榆林堡搶救性挖掘了兩座明代古墓。盡管挖掘工作還沒有結束,不過相關考古專家表示,類似形制的墓,在沈陽地區還是第一次發現,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而隨著墓葬的不斷挖掘,出土的問號越來越多。

    奇怪的將軍墳冢

    據沈陽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一隊付永平隊長介紹,5月9日,考古所接到群眾電話,稱在榆林堡的一處山包上發現古墓。5月10日,考古工作人員對第一座墓葬開始進行現場調查。

    付永平說:“這是一座兩椁一棺墓,長約3米,寬1.6米左右,距地面1.5米。兩椁是石質,棺是木制,現場破壞得很嚴重,可能被盜過,也可能是近現代人為破壞。現場只發現了一個錫器,應該是一個碟子。”

    鏟車清理第一座古墓周圍的浮土時,碰到了第二座古墓中的石質墓志銘。這座古墓在形制上迥異於第一座古墓,不見椁室,更不見棺木,這一點甚至連見多識廣的考古專家也很奇怪。

    墓呈八角形,若干青磚壘砌成規則的類似八卦的圖案,青磚中間,是露出地面大約30厘米高、寬約40厘米的類似墓碑樣的兩塊和在一起的青石。緊挨青石的南側,是一個類似軍用水壺大小的陶罐,陶罐已經有裂紋,裡面灌滿了黃土。陶罐周圍南、東、西三個方向的青磚上,不規則地擺放著10多個外圓內方的大錢,大錢為宋神宗年間鑄造。

    付永平說,這個類似墓碑的青石,實際並非墓碑,而是墓志銘。將兩塊青石扣在一起,內側書寫墓志銘,是墓志銘傳統的保存方式。

    原本應該有鐵箍將兩塊青石和在一起,但如今鐵箍已經完全銹蝕不見,只留下銹跡。掉落下來的青石內側,是兩個碗口大的銘文,字只有半個。付永平分析,這兩個字,一個應該是“贈”字,一個是“將”字,銘文上紅色的朱砂還清晰可見。另外一塊青石的內側,是銅錢大小的銘文。

    此墓尚有許多疑問

    墓主人會是誰呢?

    銘文開頭即有“明成化”的字樣,付永平認為,可以肯定的是,墓主人應該是明朝成化年間人。銘文開頭可見“陳氏”兩字,還兩次提到了明威將軍,其中有“公原任明威將軍”字樣。銘文最後是“男玄寶嗚呼”。因此可以初步判斷墓主人可能姓陳,曾任明威將軍,有個兒子叫陳玄寶。明威將軍是明代武將名,正四品,一般是散官,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師級干部。

    墓主人是男是女?

    銘文中有“適武德將軍宗”字樣,有專家解讀稱,“適”在古代是嫁的意思,這句話變成白話文就是“嫁給武德將軍宗某某”。這就有意思了,墓主人難道是個明代的花木蘭?更有趣的是,銘文中還有這麼一段“卒繼魯氏骠騎”,據不完整分析,應該是某人再娶或再嫁的意思。

    為何沒有棺椁、屍骨?

    多位考古專家對擺成八角形的青磚,也充滿了疑惑,稱從未見過。至於為何沒有屍骨,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田立坤分析稱,中國歷史上早有火葬,用陶罐裝骨灰並非特例。而也有專家持不同觀點,認為明代人沒有火葬的習慣。據銘文中“郊野暴露骸骨”的文字,也有專家認為,明成化年間,建州女真已經開始露出苗頭,遼東戰事頻仍,不排除墓主人戰死,屍骨不存的可能。

    不過這種種疑問,相信將隨著墓葬的挖掘工作,進一步大白於世。

    家族墓地待保護

    有附近居民稱,在這座小山上,原本有一座烏龜托著的石碑,後來不知去向。而付永平介紹,在這座小山包上發現的古墓多達50多座,初步判斷,應該是某個家族的集體墓地。

    田立坤告訴記者,這種形制的墓葬在沈陽地區還是第一次看到,因此他對這座正在挖掘中的明代古墓給予了很高期望。他說:“榆林堡,在明中衛城也就是沈陽的北邊,在蒲河的南邊,墓葬的發現對揭示明代沈陽的政治、經濟、軍事有很高的價值,墓葬的形制則可以反映當時的科技、文化,以及移民、民族分布,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目前沈陽市考古研究所已經准備同有關部門接觸,商議文物保護事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