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武夷山市五夫鎮今年已接待游客10多萬人次,多年的蓄勢,艱難的保護,這個朱子理學的發祥地或將迎來新生—
五夫:守住歷史等待復活
福州9月13日電(福建日報記者 金文蓮 文/圖)
五夫,因一代理學大師朱熹在此著書、立說、授徒、生活近50年而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朱子理學搖籃,至今還留存30多處朱子理學文化遺跡。然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速,古鎮的保護也面臨困局。與其坐等救贖的“橄榄枝”,不如主動發聲—不再是純粹的呼吁保護,而是在守護原貌的基礎上為五夫的復活造勢。
堵疏結合 守住古韻
入夜,五夫的興賢古街上,紅色的燈籠將古街點染得古意盎然,“過化處”三字的牆根下,82歲的周玉妹老人搖著蒲扇坐在家門口的石凳上,邊納涼邊聊天,夜風吹過,已沒有了白日的燥熱。
興賢古街是五夫鎮歷史遺跡最為集中的地方,全長1000多米,貫穿興賢、五一、五夫3個建制村,古街上有朱熹講學立說的興賢書院,有濟災救荒的朱子社倉,有感受朱子跫音的朱子巷,以及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等10余處古建築。
和全國許多古村落一樣,興賢古街也面臨著保護的困境,一方面是老百姓拆舊建新的願望日漸迫切,一方面是政府保護的紅線不能越界。年復一年,湧動在古街上村民建房的“暗流”似有隨時迸發的勢頭。
“我們並沒有一味地堵,而是堵疏結合。”鎮長陳可興說。2010年,鎮政府就在鎮區征了100畝土地,建起了五賢小區,水、電、道路等設施全部完善,引導古街村民到新區建房。
但村民有故土情結,不願離開。而修繕舊屋支出不少,村民又不捨得投入。雖然新區目前已有51戶人搬入,但古街至今沒有一戶村民到新區蓋房。
一年又一年,鎮裡只能做些“治標不治本”的保護工作,如修補巷道、清理溝渠、懸掛燈籠等等,更多的是苦口婆心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宣傳保護的理念。古鎮的保護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基本保持了原貌。
“所幸的是,眼下古街已有幾戶村民動心,前來咨詢如何到新區置換宅基地。”陳可興告訴記者,“下一步將按照統一風格要求,由政府統規統建,讓老百姓參與工程質量監督,盡最大努力讓老百姓滿意。”
荷塘月色 夢回五夫
7月15日,上萬人湧進五夫古鎮,參加“第二屆五夫荷花節”。7月20日“跑進最美鄉村”—福建鄉村越野跑首站在五夫開跑,餐館爆滿,停車困難,熱鬧的背後暴露出古鎮保護的迫切和設施的缺失,但潮水般的人流喜煞當地百姓。
“一天賣出了300多斤蓮子,福州一家企業還向我訂購了1000斤。”五夫連氏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連理來興奮地說。
五夫是著名的白蓮之鄉,朱熹母親祝夫人“煮蓮教子”的故事在此家喻戶曉。全鎮年可產白蓮50多萬公斤,每年5月至10月荷花盛開時,7000多畝荷塘吸引了大量游客。五夫鎮便通過舉辦荷花節,打響五夫鄉村游品牌。
“活動不僅可以引起大家對五夫、對朱子文化保護和開發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可讓老百姓真正從旅游中受益,從而增強保護意識。”五夫鎮黨委書記周建平說。
近兩年來,五夫致力於三大平台的打造—
設施平台建設,首先對鎮區進行提升改造,打通了一條進入五夫鎮區的道路,形成環線格局;改造提升旅游景點,引進300多個觀賞蓮品種,增強荷塘的可視性;讓荷塘、古街亮起來,為荷塘裝上路燈,為古街懸掛燈籠,營造“荷塘月色,夢回五夫”的意境。
旅游平台建設,以吸引人氣為主,建設了農業休閒觀光園,有百畝薰衣草基地,千畝玫瑰園、萬畝荷塘,把農業項目與朱子文化結合,形成文化休閒觀光旅游線路。
文化交流平台建設,利用朱子文化和古鎮的千年風貌,打造大專院校的寫生基地。去年,當地村民姜東成還在興賢書院開了3堂“朱子國學講堂”,吸引了全國各地不少朱子文化愛好者。
村民自覺 老屋重生
一天的暑氣開始消退,坐落在古街中段的一棟古屋在夕晖下顯得格外清幽。
“這是我從4家人手裡租來的,花了17萬元進行修繕,這裡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老屋的建築特色。”主人姜東成熱情地招呼著。
姜東成是地地道道的五夫人,10多年前因被聘為紫陽樓管理員,對朱子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這些年,他成了五夫著名的導游,開了餐館,推出“朱子家宴”,生意一年比一年紅火。
他將老屋修成展示五夫民俗和朱子文化的展示館,供游客免費參觀游覽。凡到古街的游客看到有這麼一處古色古香的老宅都會進去參觀、拍照,姜東成就主動給游客介紹五夫的文化、朱熹的故事。他在老屋設置了龍鯉戲展示間、古代婚禮洞房、與朱子相關物品的展示廳,售賣朱熹書法拓片、五夫土特產等。“雖然收入有限,但我想讓村民意識到,老房子也是有價值的。”姜東成說。
村民吳建生家的房子年代雖然並不久遠,但他用鵝卵石砌出種花草的小花池,高低錯落,別有情趣,吸引不少游客在他家門口駐足、買蓮子。
長期關注五夫鎮古建築保護的福州大學建築學院張鷹教授對當地村民的主動參與表示贊許。他說,古村落的保護開發就是要激發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讓村民成為保護的主體,這樣才能實現原汁原味的保護。
采訪手記>>>
傳統村落的文化旅游怎麼突破
五夫鎮是朱子文化重要旅游地,但一直以來,這一文化品牌並沒有將五夫的文化旅游帶入欣欣向榮之境,反而因其“大牌”,旅游開發受限,人氣不足。
怎麼才能做到既保護古鎮的風貌、又能讓文化旅游得到發展?
五夫鎮把自己的發展方向定位在發展觀光休閒游上。一方面是利用歷史上村民以種蓮為生的傳統產業,作為吸引人氣重要因素,同時豐富產品內涵,增強產品的觀賞性和吸引力;同時,轉變思路,從發展觀光休閒游入手,讓游客走進五夫,了解朱子文化,從而達到推動文化旅游和弘揚、傳承朱子文化的目的。
在我國,內涵豐富的古村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然而,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古村落往往處於“自生自滅”、拆舊與建新、保護與開發的糾結中。五夫鎮通過吸引人氣來達到帶動文化旅游發展、古鎮保護的做法,為保護傳統村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千年古鎮武夷山市五夫鎮今年已接待游客10多萬人次,多年的蓄勢,艱難的保護,這個朱子理學的發祥地或將迎來新生—
五夫:守住歷史等待復活
福州9月13日電(福建日報記者 金文蓮 文/圖)
五夫,因一代理學大師朱熹在此著書、立說、授徒、生活近50年而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朱子理學搖籃,至今還留存30多處朱子理學文化遺跡。然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速,古鎮的保護也面臨困局。與其坐等救贖的“橄榄枝”,不如主動發聲—不再是純粹的呼吁保護,而是在守護原貌的基礎上為五夫的復活造勢。
堵疏結合 守住古韻
入夜,五夫的興賢古街上,紅色的燈籠將古街點染得古意盎然,“過化處”三字的牆根下,82歲的周玉妹老人搖著蒲扇坐在家門口的石凳上,邊納涼邊聊天,夜風吹過,已沒有了白日的燥熱。
興賢古街是五夫鎮歷史遺跡最為集中的地方,全長1000多米,貫穿興賢、五一、五夫3個建制村,古街上有朱熹講學立說的興賢書院,有濟災救荒的朱子社倉,有感受朱子跫音的朱子巷,以及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等10余處古建築。
和全國許多古村落一樣,興賢古街也面臨著保護的困境,一方面是老百姓拆舊建新的願望日漸迫切,一方面是政府保護的紅線不能越界。年復一年,湧動在古街上村民建房的“暗流”似有隨時迸發的勢頭。
“我們並沒有一味地堵,而是堵疏結合。”鎮長陳可興說。2010年,鎮政府就在鎮區征了100畝土地,建起了五賢小區,水、電、道路等設施全部完善,引導古街村民到新區建房。
但村民有故土情結,不願離開。而修繕舊屋支出不少,村民又不捨得投入。雖然新區目前已有51戶人搬入,但古街至今沒有一戶村民到新區蓋房。
一年又一年,鎮裡只能做些“治標不治本”的保護工作,如修補巷道、清理溝渠、懸掛燈籠等等,更多的是苦口婆心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宣傳保護的理念。古鎮的保護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基本保持了原貌。
“所幸的是,眼下古街已有幾戶村民動心,前來咨詢如何到新區置換宅基地。”陳可興告訴記者,“下一步將按照統一風格要求,由政府統規統建,讓老百姓參與工程質量監督,盡最大努力讓老百姓滿意。”
荷塘月色 夢回五夫
7月15日,上萬人湧進五夫古鎮,參加“第二屆五夫荷花節”。7月20日“跑進最美鄉村”—福建鄉村越野跑首站在五夫開跑,餐館爆滿,停車困難,熱鬧的背後暴露出古鎮保護的迫切和設施的缺失,但潮水般的人流喜煞當地百姓。
“一天賣出了300多斤蓮子,福州一家企業還向我訂購了1000斤。”五夫連氏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連理來興奮地說。
五夫是著名的白蓮之鄉,朱熹母親祝夫人“煮蓮教子”的故事在此家喻戶曉。全鎮年可產白蓮50多萬公斤,每年5月至10月荷花盛開時,7000多畝荷塘吸引了大量游客。五夫鎮便通過舉辦荷花節,打響五夫鄉村游品牌。
“活動不僅可以引起大家對五夫、對朱子文化保護和開發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可讓老百姓真正從旅游中受益,從而增強保護意識。”五夫鎮黨委書記周建平說。
近兩年來,五夫致力於三大平台的打造—
設施平台建設,首先對鎮區進行提升改造,打通了一條進入五夫鎮區的道路,形成環線格局;改造提升旅游景點,引進300多個觀賞蓮品種,增強荷塘的可視性;讓荷塘、古街亮起來,為荷塘裝上路燈,為古街懸掛燈籠,營造“荷塘月色,夢回五夫”的意境。
旅游平台建設,以吸引人氣為主,建設了農業休閒觀光園,有百畝薰衣草基地,千畝玫瑰園、萬畝荷塘,把農業項目與朱子文化結合,形成文化休閒觀光旅游線路。
文化交流平台建設,利用朱子文化和古鎮的千年風貌,打造大專院校的寫生基地。去年,當地村民姜東成還在興賢書院開了3堂“朱子國學講堂”,吸引了全國各地不少朱子文化愛好者。
村民自覺 老屋重生
一天的暑氣開始消退,坐落在古街中段的一棟古屋在夕晖下顯得格外清幽。
“這是我從4家人手裡租來的,花了17萬元進行修繕,這裡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老屋的建築特色。”主人姜東成熱情地招呼著。
姜東成是地地道道的五夫人,10多年前因被聘為紫陽樓管理員,對朱子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這些年,他成了五夫著名的導游,開了餐館,推出“朱子家宴”,生意一年比一年紅火。
他將老屋修成展示五夫民俗和朱子文化的展示館,供游客免費參觀游覽。凡到古街的游客看到有這麼一處古色古香的老宅都會進去參觀、拍照,姜東成就主動給游客介紹五夫的文化、朱熹的故事。他在老屋設置了龍鯉戲展示間、古代婚禮洞房、與朱子相關物品的展示廳,售賣朱熹書法拓片、五夫土特產等。“雖然收入有限,但我想讓村民意識到,老房子也是有價值的。”姜東成說。
村民吳建生家的房子年代雖然並不久遠,但他用鵝卵石砌出種花草的小花池,高低錯落,別有情趣,吸引不少游客在他家門口駐足、買蓮子。
長期關注五夫鎮古建築保護的福州大學建築學院張鷹教授對當地村民的主動參與表示贊許。他說,古村落的保護開發就是要激發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讓村民成為保護的主體,這樣才能實現原汁原味的保護。
采訪手記>>>
傳統村落的文化旅游怎麼突破
五夫鎮是朱子文化重要旅游地,但一直以來,這一文化品牌並沒有將五夫的文化旅游帶入欣欣向榮之境,反而因其“大牌”,旅游開發受限,人氣不足。
怎麼才能做到既保護古鎮的風貌、又能讓文化旅游得到發展?
五夫鎮把自己的發展方向定位在發展觀光休閒游上。一方面是利用歷史上村民以種蓮為生的傳統產業,作為吸引人氣重要因素,同時豐富產品內涵,增強產品的觀賞性和吸引力;同時,轉變思路,從發展觀光休閒游入手,讓游客走進五夫,了解朱子文化,從而達到推動文化旅游和弘揚、傳承朱子文化的目的。
在我國,內涵豐富的古村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然而,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古村落往往處於“自生自滅”、拆舊與建新、保護與開發的糾結中。五夫鎮通過吸引人氣來達到帶動文化旅游發展、古鎮保護的做法,為保護傳統村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作者:金文蓮
國際新聞聯盟中國城市頻道 中國規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