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遺產保護之路 放生民間"活"保護
日期:2016/12/13 22:42:36   編輯:古建築紀錄“國民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神,文以鑄之。”文化遺產關系人們的情感記憶、精神感悟和歷史認知,它不僅體現著國家和民族的品格,也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文化遺產大多是“不可再生資源”,它和健康的空氣、水一樣需要精心保護。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廣東,一股文化遺產保護內在驅動力由內而外、由弱而強逐漸勃發。為保護南粵大地散落的文化遺產,從政府到社會再到民間,正嘗試合力處理好“新與舊”“去與留”“快與慢”等一系列復雜而深刻的矛盾。廣東的文化遺產保護遵循“活態”保護原則,將文化遺產的活力“放生”民間,全社會合力共同推動文化遺產“活”的保護。
政府主導
力促搭建文保“金字塔”體系
近年來,廣東屢屢入選世界級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實現廣東世界文化遺產“零突破”;粵劇、古琴藝術、剪紙和皮影戲四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結果顯示:廣東省的不可移動文物從這次普查前的10000多處增至37000多處,這說明廣東省的文化遺產、尤其是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極為豐富,廣東毋庸置疑是文物資源大省、文化大省。
今年,金陵台強拆事件、蘿崗先秦古墓葬被毀等事件發生後,引起了省領導高度重視,緊密部署了一系列重頭措施,效果初見端倪。
以廣州為例,全市目前有不可移動文物3000多處,但在文物保護范疇之外,仍有大批歷史建築缺乏“保護傘”,面臨被強拆的危險。在這個關鍵時刻,廣州市規劃部門牽頭文物部門旋即展開對全市歷史城區內共994處地塊、兩萬余棟建築的實地普查。
法規嚴控,是政府主導這場“文化遺產保衛戰”打響的第一炮。幾個月來,廣州市規劃部門醞釀出台一系列法規,其中《廣州市歷史建築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已正式提交市政府,力爭年內出台。為改變強拆歷史建築違法成本低(最高只能罰款50萬元)的現狀,廣州市嘗試創新之舉,《廣州市城鄉規劃條例(草案)》公開向公眾征詢意見,條例提出,擅自拆除歷史建築的可以處以房屋價格5至8倍的罰款。這也意味著,廣州正探索立法從利益鏈條上阻斷開發商強拆歷史建築的動機。
文物專家認為,一個城市的文物建築應該形成“金字塔式”的保護體系:文物建築位於金字塔尖,其數量應該少而精,是政府著力保護的范疇;其次,數量眾多的優秀歷史建築,應依靠健全的法制、行政監管和社會力量,一同關注和保護。在廣州等珠三角經濟發達城市,正在探索和形成這一金字塔式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社會參與
集社會資源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作為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的聚居地,在廣東的鄉間散落著大量古老民居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們是南粵文化獨具特色的代表。
廣東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大多有這樣的共識:保護古村落的文化遺產,除了修復古建築外,更重要的是讓這些民居重新“活”起來,喚醒人們文化記憶。
在江門,開平碉樓與村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多途徑籌集經費,對碉樓進行分期分批維修。2011年至2012年,省政府共支持開平碉樓與村落維修整治經費2000萬元。目前,世界遺產地核心區的40座碉樓得到了有效的維修保護,碉樓完好率達到95.5%以上。
對於核心區之外的數千座碉樓,廣東的保護正探索一條別具特色的新路――“認養”。2010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當地視察時便提出了碉樓“認養”的新思路,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碉樓保護利用。到目前為止,已有23座碉樓被多家企業“認養”,募集社會資金達到了400多萬元。
在擁有“中國圍龍屋之鄉”美譽的梅州,近年來嘗試將荒廢多年的客家圍龍屋打造為村中的“文化俱樂部”,讓這些歷史建築遺產能為農村的多元文化繁榮“發揮余熱”。這些曾一度淪為雞捨豬圈的百年老宅,如今再度書香四溢。政府獎勵、村民自籌、鄉賢捐獻“三個一點”結合的方式,點燃了村民對圍龍屋的改造熱情。他們紛紛為圍龍屋添置文體設施,將其作為“社區活動中心”或“農家書屋”,重新投入面向村民的文化服務之中。
民間動員
釋放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熱情
廣東的文化遺產保護,除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之外,充分動員民間的文物保護熱情,也讓文化遺產保護獲得了生機勃勃的土壤。散落南粵大地的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在南粵大地復蘇。在廣東,把非遺“放生”民間,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從銷量超過可口可樂的廣東涼茶,到法國時裝周上大放異彩的香雲紗,再到迅速超越“張小泉”跻身國際品牌的“陽江十八子”……廣東的不少非遺項目正在民間被點燃活力。中山大學中國非遺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華認為,廣東非遺保護的一大特色是,民間在生產性開發方面較早、較多進行嘗試,與時尚和商業運作較為成功。
此外,民辦博物館建設在廣東蔚然成風。在東莞,擁有民辦博物館13座,形成了一道獨特風景線。其中,唯美陶瓷博物館為全國建陶行業唯一的行業博物館;東莞錢幣博物館以其豐富的藏品、精良的展覽位居全省乃至全國金融行業博物館前列;旗峰山藝術博物館以其高端藏品影響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區……這其中,東莞市餐飲行業協會會長黎平便以一人之力,籌辦了三家私人博物館。為了能讓市民能夠近距離接觸博物館收藏的文物珍品,黎平頂住了高達十幾萬元的運營成本壓力,堅持常年免費向市民開放。
今天,先富起來的廣東人,文化遺產保護的民間熱情得以尊重和釋放,他們正成為廣東文化遺產保護新的生力軍。
訪談
曹勁(省文物局副局長):
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多元模式
記者:近年來,廣東在文物保護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績?
曹勁:廣東在文物保護方面近年來有不少創新之舉。例如對於古村落的活化利用問題,突破了常見的旅游開發等模式,其開發更注重可持續發展。廣東還擁有大量的近現代工業遺產,如太古倉等,也通過活化利用,讓這些面臨廢棄文化遺產在今天重獲生機。
應當說,對比北方一些省市以古代建築為主的較為單一的文化遺產構成來說,廣東的文化遺產構成非常多元,除了古代遺址,還有改革開放遺產、農業遺產、近現代工業遺產等,因此,針對這些多元的文化遺產,廣東近年來探索出不同思路的保護措施模式,運用了不少創新之舉,不少舉措令全國矚目。
記者:廣東在文物保護方面最突出的經驗是什麼?
曹勁:廣東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緊緊守住一條底線:不破壞文物本體。在此基礎上,引入企業、社會基金等形式多種思路活化利用,引入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於文物保護不只是修繕好,更注重激活它們的活態展示功能,造福今天的百姓。
對於韶關、梅州等地的客家圍屋這類大型聚居性民居古建築,其保護難度很大,因為大多屬於私產,且多戶共有,如果單靠政府財政投入難以完全保護下來。因此,廣東的韶關始興、梅州等地也在探索圍屋的認養模式,在全國先行一步。
張梅(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
生產性保護推動非遺活態傳承
記者:近幾年,我省非遺保護工作經過了哪些階段?
張梅:截至目前,廣東已建立起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廣東現有粵劇、古琴藝術、剪紙和皮影戲四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29項、省級名錄項目446項、市級名錄項目905項、縣級名錄項目1455項;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2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84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96名;市級傳承人720名,縣級傳承人525名。51個省級非遺傳承基地。28個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記者:廣東在非遺的保護、傳承方面,近幾年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績?有何主要特點?
張梅:首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重視與扶持。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對於這些傳承人,我們不僅給予他們榮譽,也給予他們資金扶持,幫助他們傳授弟子。
其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的設立。生態保護區設立的目的,是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變成一池活水,體現出活態傳承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產生,是歷史、地理、經濟、人文等綜合環境造成的。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設立,就是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文化生態保護的大環境中得到整體性保護。
第三,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保護。進行生產性保護,就是在符合保護規律的前提下,通過生產,使它們能夠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一方面,通過生產性保護,使得這些非遺項目能夠在商品市場中生存,獲得經濟效益,從而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並吸引更多的人才進行這一項目的學習與傳承;另一方面,通過生產,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民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民間。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才能建立良性循環,成為具有造血功能的完整系統,實現活態傳承。
典型案例
案例 1
梅州圍龍屋“變身”鄉村俱樂部
驅車駛入麓湖山下的梅縣南口鎮梅縣南口鎮欄桿村,映入眼簾的是遼闊的稻田,灰瓦白牆的客家圍龍屋在麥田、遠山的襯托下,樸素壯美。
欄桿村民風淳樸,常住人口900多人,位於中部的“陳氏宗祠”被修繕一新,是整個寧靜村莊裡最熱鬧的地方。村干部告訴記者,古老的陳氏宗祠一度年久失修、岌岌可危。村干部和村民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對陳氏宗祠進行了“翻新”。這一原本是村民祭祀、鄉賢聚會的場地已廢棄多年,修繕之後,它的文化功能被重新激活,俨然變身“鄉村俱樂部”。
今年初,村委會在宗祠設立了一個圖書館,這個圖書館藏書2000多冊,還“配備”了上網室、器樂室、卡拉OK室等,每天8小時向村民開放,供村民看書閱報,電子閱覽室為村民上網查閱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周末,宗祠開辟卡拉OK專場,為村民提供了吹、拉、彈、唱等娛樂設施。
年過六旬的陳伯退休後不久,自願到村裡擔任圖書館管理員。“宗祠修復一新後,改造成村民休閒娛樂的去處,村子裡的文娛活動好像也一下子多了起來。”他告訴記者,宗祠門前的一片空地,也被開發利用建起了一個300多平方米的“幸福廣場”,每天晚上,“幸福廣場”都是這個素日僻遠寧靜的村落裡最熱鬧的地方。不少村民每天晚上都會相約這裡跳廣場舞和扭秧歌,其樂融融。
無獨有偶,在大埔縣,有一處特色民居、廣東省古村落百侯鎮侯南村的大埔縣“素謙公祠”,它迄今已有近300年歷史。2012年,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由楊氏後裔籌資9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此後,它變身侯南村文化活動中心,村民們在這裡不僅可以讀書看報、打球下棋,還可以演奏漢樂樂器。
梅州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梅州市委市政府針對梅州城鄉散布的5000多座客家民居的保護問題,推動事實“三多三促”(多形態文化、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資,促進古民居保護、文化旅游和社會建設建設)的政策。目的不僅是要修繕保護,更要重新活化利用,滿足新時期群眾多形態文化需求。為此,梅州市還建立“三縣十鎮”鄉賢名錄,通過鄉賢的溝通帶動,充分挖掘社會力量支持,發動原住村民自籌資金進行建設。
案例2
文化產業讓古村落走出“國際范”
在不少瀕臨沒落的古村落文化遺產,正等待文物部門施以援手之際。深圳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古老山村卻走出了“國際范”。位於龍華新區的大水田村,經過中國美協、深圳市文聯和寶安區政府三方7年的共同經營,已經成長為集原創、收藏、展示、交流、研究和產業開發為一體的“中國・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獲得“中國版畫第一村”的雅號。
走進這座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客家古村落,一股格外安寧的藝術氛圍迎面而來。整潔的街道,古色古香的祠堂、碉樓,詩情畫意的古井、水塘,每樣景致都吸引記者徜徉其間。錯落有致的民居,早已變成一格格“藝術部落”。各家各戶獨具文化氣息的招牌都值得仔細端詳。令人驚異的是,就在夯土老牆的隔壁,矗立著現代化的版畫工坊。各國藝術家在這裡相互交流切磋,游客也能近距離觀摩版畫印制的全部流程。
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已有30多家畫廊、工作室、展覽館等版畫藝術經營機構所進駐其中,還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位版畫家在此從事創作。工坊裡的設備一應俱全,印制版畫的材料和設備都從海外引進,聘請的技師也是國內一流高手。而從2007年開始,“版畫村”在深圳文博會登場。中國(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中國(觀瀾)原創版畫交易會等品牌項目的落戶,這裡成為世界版畫的交流之窗。
鑒於藝術家的流動性比較強,不可能總是待在同一個地方從事創作,在“版畫村”籌辦之初,管理方就設定了十分靈活的“酒店式管理”。“我們為版畫家提供完全免費的服務。他們只需要事先簽訂合同,確定逗留時間以及留下的作品數量,食宿都完全由我們代理。”龍華新區公共事業局局長駱秋雄說。由版畫基地收藏的版畫目前已經超過6000幅了,它們的價值還在逐年上升。
版畫為古村帶來增值,而古村也是版畫村的本錢。目前多數創意產業基地都是使用工業遺產,對於版畫界來說,古村落的原生態環境更易激發出創作靈感。為了確保畫家生活的寧靜氛圍,管理方對在這裡發展旅游產業一直都很謹慎。
“發展旅游很容易積聚人氣,也回報得更快。但這樣勢必將原有的藝術氛圍沖淡,版畫創作空間也將受到積壓,我們的牌子就無法堅持下去,我們必須保持它的純粹性。”借鑒大芬村、小洲村、宋莊等藝術村落的經驗教訓之後,駱秋雄道出了管理方對“版畫村”堅守的底線。
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康表示,中國第一家版畫博物館明年將在此落成,為這條藝術氣息濃厚的“版畫村”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