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揚州致力建成世界名城
日期:2016/12/13 20:14:2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歷史上曾盛極一時的揚州無疑是中國名城。面向未來,如今的揚州將眼光轉向世界名城的塑造。為了實現這一願景,揚州正苦練城市“內功”,名城“氣質”呼之欲出。
傳承文脈塑造城市個性
近2500年的建城史,讓揚州成為一部寫滿千年文化精髓的活的通史。由東關古渡出發,經“雙東”“雙寧”歷史街區,沿著“春風十裡”文昌路一路走來,就能充分領略“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的千年古韻。
“5.09平方公裡完整保存的明清古城,在全國都是罕見的。”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介紹,自2001年揚州啟動“雙東”改造,按照“美其貌、護其顏、揚其韻、鑄其魂”的宗旨,將5.09平方公裡的明清古城變成開放式的“歷史博物館”,並將其分成12個歷史街坊,每個街坊都有詳盡的保護和改造規劃。
“每當有朋友來,我肯定要帶著他們到‘雙東’去逛一逛,畢竟這裡最‘揚州’。”老揚州陳金龍笑道。
除了從物質形態上傳承歷史,揚州更注重文化瑰寶的活態利用。通過實施十大文化保護與建設工程,揚州已建成文博場館86所,2014年將建成100所。與此同時,大運河、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海上絲綢之路三項申遺集於一體的殊榮更是中國地級歷史文化名城中的翹楚。目前,大運河申遺已定於2014年提交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海上絲綢之路”正在沖刺立項國家申遺預備名單。
“世界上有不少名城,我們去過之後不會記住當地的GDP,往往是文化遺址讓人念念不忘。歷史文化正是揚州城市氣質的底蘊,也是揚州的個性,要建世界名城必須緊抓不放。”揚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陸蘇華說。
好人輩出造就“最美”氣質
中秋國慶長假已結束,但在揚州市的濱湖社區,大家還在津津樂道著一個拾“蘋果”的好人故事。
年逾50歲的顏金華長假期間作為社區志願者進行保潔工作,掃地時突然發現路邊有個iphone,他猜想是游客放口袋裡,坐下休息時滑出了。由於手機有密碼,用不起來,顏金華就在路邊等候失主,直等天黑才等來了一位失主。當這位年輕人看到父輩的顏金華苦等自己,激動得連聲表示感謝,直誇揚州好人多。
像顏金華這樣的好人故事,揚州還有很多:王文清從1993年至今獻血8萬多毫升,相當於一個成年人血液總量的15倍,捐助對象多達200多人;陳鶴琴10多年如一日照顧一群非親非故的孤老;馮伯來、劉逸蓉夫婦用21年的真情精心照顧著一位毫無血緣關系的老人;張梅琴17歲就用她那稚嫩的雙肩負起了獨自照顧半身癱瘓養父的重擔……
“揚州城裡好人多。”除了美輪美奂的古城美景,這已是揚州如今留給外地游客的美好印象。而好人、好事帶來的眾多“最美”故事,則成為揚州城市精神“仁愛愛人”的生動注解。
“什麼叫世界名城?不光要有名城的風景、硬件設施,更重要的,是一個城市有沒有‘名城氣質’。揚州好人身上的最美氣質,是建設世界名城不可或缺的精神。”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葉冠軍說。
世界名城要為百姓建
揚州市邗江區居民胡正昌家房子還沒有完成拆遷,就拿到了山水錦城小區的安置房,面積120多平方米。胡正昌告訴記者,拆遷前政府首先上門征集了意見,自己表示同意,但提出要看看安置小區。結果到安置小區一看,環境優美不說,衛生站、幼兒園這樣的配套一應俱全,回到家,胡正昌二話沒說就簽了協議。
揚州市國土局局長徐洪喜介紹,這是揚州在全國率先探索“淨掛淨交”的土地出讓模式,其核心就是為了讓拆遷群眾安心、滿意。
任何工作都以“民生”為目標,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提升百姓的穩定感、安全感、舒適感和歸屬感,是揚州市委市政府近年來一以貫之的做法。據了解,2002年起,揚州市委、市政府以“一號文件”的形式,下發以關注民生為主要內容的意見,迄今為止已連續11年,將每年新增財力的70%用於改善民生,持之以恆推動“解困民生”向“普惠民生”“幸福民生”攀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顯示,揚州在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名列44位,其中幸福感競爭力位居全國第3位。
“沒有了百姓的參與、支持和認可,世界名城的建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失去了實現目標的意義。”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盧桂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