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廣東韶關南華寺

廣東韶關南華寺

日期:2016/12/14 17:30:0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南華禅寺曹溪門

南華禅寺曹溪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的偈語,讓韶關南華寺和《六祖壇經》聞名於世。1500多年過去,南華寺寶剎依舊香火旺盛。

    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他們被稱為“東方三聖人”。惠能作為在我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著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

    禅宗南宗發祥地

    南華寺又稱“寶林寺”,唐儀鳳二年(677年),在禅宗六祖惠能主持寺院時最為興盛,全寺僧眾數百人。這裡因是禅宗南宗的發祥地,所以又被譽為“祖庭”

    南華寺坐落在曲江區馬壩鎮東南6公裡,是廣東六大寺廟之一。南華寺又稱“寶林寺”,是一座中外聞名的佛教寺院,被譽為“嶺南禅林之冠”。它位於廣東省韶關市約22公裡的南華山,山上峰巒疊翠、古木參天、環境清幽。

    據記載,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有位印度高僧智藥三藏來到中國,雲游至曲江曹溪村,見山水奇秀,贊歎道:“宛若西天寶林山也。如在此建梵剎,可稱之為"寶林"。”高僧之意得到當時韶州刺史侯敬中的重視,表奏梁武帝蕭衍,遂於天監三年(504年)建寺,賜額“寶林”。

    寶林寺幾經興衰,唐儀鳳二年(677年),在禅宗六祖惠能主持寺院時最為興盛,全寺僧眾數百人。這裡因是禅宗南宗的發祥地,所以又被譽為“祖庭”。禅宗流傳到各地後又分為臨濟、曹洞、雲門、溝仰、法眼五宗,其中臨濟宗和曹洞宗還遠傳至日本。唐代,寶林寺被敕名“中興寺”、“法泉寺”。宋代才得名“南華禅寺”,沿用至今。

    南華寺以中軸線布局,前後七進,殿宇輝煌,綠樹婆娑。一進山門,穿過小巧別致的“五香亭”和放生池,可望見二門門楣上“寶林道場”四個大字匾額,門的兩旁有“東粵第一寶剎,禅宗不二法門”的對聯。二門內建有壯觀的天王殿,殿內供奉彌勒佛,兩側為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背後為一處布置精巧的小花園。園內東西兩邊有鐘樓、鼓樓,北面的大雄寶殿,又名“三寶殿”,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藥師、阿彌陀佛,各高八米。大雄寶殿後有藏經閣、靈照塔、祖師殿,而藏經閣中佛經多為歷代皇帝所賜,十分珍貴。

    南華寺後有卓錫泉(俗稱“九龍泉”),旁有幾株高達數十米的古老水松,是現在世界上稀有的樹木。現有建築除靈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後虛雲和尚募化重修。

    1983年,南華寺被國務院最早一批定為國家重點寺院。2001年6月25日,南華寺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推薦閱讀:

貴陽烏當區古林寺

陝西府谷宗常山龍泉寺

“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

浏陽石霜寺

南華寺 大雄寶殿

南華寺 大雄寶殿

    “南華誕”系韶關文化名片

    “南華誕”廟會是紀念中國的佛教南禅宗創立者六祖惠能所舉行的廟會活動,每年參與的群眾遍及世界各國,為傳播六祖惠能的佛教禅宗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古往今來,南華寺因惠能在中國佛教史和哲學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吸引著許許多多的人們。宋代大文學家蘇轼在寫給友人的一首詩中曾表達了如此深摯的向往之情:“水香知是曹溪口,眼淨同盾古佛衣,不向南華結香火,此身何處是真依?”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也寫下了《望南華》這樣真摯動人的詩篇:“北行近千裡,迷復忘西東。行行至南華,匆匆如夢中。佛化知幾塵,患乃與我同。有形終歸滅,不滅惟真空。笑看曹溪水,門前坐松風。”

    到了近現代,許多著名的社會人士,也都紛紛慕名前來觀光游覽。1924年,孫中山在韶關發動第二次北伐時,政務、軍事極為繁忙之際,仍偕譚延闓、劉成禹、許世英等來過,並向寺廟捐贈了銀元,囑咐要愛護寺廟裡的一草一木,保護好文物,讓後人瞻仰。

    讓南華寺聲名遠揚的,還有項重要活動“南華誕”。“南華誕”廟會是紀念中國的佛教南禅宗創立者六祖惠能所舉行的廟會活動。“南華誕”廟會活動由“祝聖拜祖”、“晨拜”、“禮佛祭祖”、“信眾午齋”、“放生”、“傳燈”等程式組成。每年參與“南華誕”廟會活動的群眾來自大陸、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日本、韓國等世界多國,為傳播六祖惠能大師的佛教禅宗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華誕”廟會是嶺南地區最具有影響力的活動,參與的信眾最鼎盛時,有十多萬人,可謂人山人海;而各寺廟,也委派僧人前來參加佛事,前來的僧人和信眾數不勝數。韶關市表示要擴大“南華誕”廟會的知名度,將其打造成為韶關的一張文化名片,使“南華誕”廟會具有慶典性、紀念性和禅宗文化輻射力,讓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禅宗文化得到全世界信眾的認同和歸宗。

    佛教改革者 禅宗創始人

    六祖惠能(公元638-713年),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禅宗實際上的創始人,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思想家

    在南華禅寺的六祖殿,至今仍保存著六祖惠能的真身。香煙袅袅的寶座之上,六祖寶相莊嚴,眼觀鼻、鼻觀心,受後人萬世膜拜。

    據介紹,這座六祖造像的確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為基礎,用中國獨特的造像方法夾苎法塑造的。其成功地活現惠能生前的音容笑貌和氣質神態,堪稱為“流傳萬古的真身像”。

    六祖惠能(公元638-713年),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禅宗實際上的創始人,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思想家。他出身貧寒、目不識丁,卻在24歲時,以行者之身,成為了佛祖釋迦牟尼血脈嫡傳的佛教第三十三代祖師爺。

    惠能提倡“頓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發揚“眾生皆有佛性”,提倡“佛非佛”成佛不是特權,人人可修、人人平等、不分尊卑,以“當頭棒喝”的方式,講求當下心中剎那的覺悟;“一念若悟,眾生是佛”,使人一步到位,洞穿那些如夢幻泡影的世界假象,甚至解脫那些對“菩提樹”、“明鏡台”的執著,煩惱自去,回歸本真,從而獲得自由。

推薦閱讀:

貴陽烏當區古林寺

陝西府谷宗常山龍泉寺

“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

浏陽石霜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