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河南汝南梁祝故裡景區爛尾”和“開封耗資千億重現汴京盛景的”的新聞傳得沸沸揚揚,一邊是無以為繼的困局,一邊是雄心壯志的開建。對於自然旅游資源不豐富的地區,“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似乎是慣用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但梁祝故裡的困局給開發名人及文化旅游資源熱火朝天的局面潑了冷水。專家直言,各地不要以為找到一個古跡或發現一個文物,就一定能夠帶來旅游收益,嘩眾取寵的商業開發最終只能破壞文化遺產。
河南梁祝故裡景區被指“爛尾” 官方稱暫未找到投資商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梁祝鎮建造的“梁祝故裡”景區半途而廢,出現部分景觀樹枯死等現象,引發媒體關注,
新華網15日報道稱,記者在位於梁祝鎮馬北村旁邊的“梁祝墓遺址”看到,除了村口修建了一座由廣東商人捐贈的牌樓外,並沒有修建其他建築。“梁祝墓”周圍的幾十顆小松柏部分干枯。“梁祝墓”的墓碑和當地政府立的“梁祝墓遺址”的碑上有劃痕和脫落。
對於“爛尾”傳聞,汝南縣梁祝鎮政府辦公室主任王合理15日表示,確實曾有一位商人計劃投資2億元建景區,但後來因這位商人公司的經濟有限等原因,暫時這個事擱淺了,目前還沒找到合適的投資商,景區建設並未真正開始,所以不存在“爛尾”之說。
各地“傍名人”蔚然成風 各路神仙名人被瓜分一空
梁祝作為“中國式愛情”的代言人,他們的社會效益和潛在的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不言而喻。中新網財經頻道從2006年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發現,僅“梁祝傳說”一項就有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蘇省宜興市、山東省濟寧市、河南省汝南縣等六地申報。
各地除了積極申報文化遺產項目外,還同民間協會合作,搶奪“梁祝之鄉”的稱號,為拓展當地旅游資源保駕護航。此前《中國文化報》曾報道稱,除了授予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為“中國梁祝之鄉”。中國民協於2007年曾命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為“中國梁祝文化之鄉”,此前也授予浙江上虞“英台之鄉”稱號,江蘇宜興也被該協會授予“梁山伯祝英台之鄉”稱號。僅僅一家協會便授予四個地方為不同的“梁祝之鄉”。
除了梁祝,其他神仙名人也被瓜分一空。四川遂寧、河南平頂山和新疆的昌吉市都自稱“觀音故裡”,更有五省七地爭搶二喬故裡、四地爭奪曹雪芹故裡,兩省三地爭奪西門慶故裡,類似報道不斷見諸報端。
“爛尾”隱憂凸顯 各地需三思後行
雖然河南汝南稱梁祝故裡景區並未真正開始建設,不存在“爛尾”之說,但敢問如此多的“梁祝之鄉”,加些差不多模樣的假景觀,又有多少游客會感興趣?
此前,黃蓉郭靜雕像一事便引起網友熱議。湖北的襄陽要建設金庸筆下《射雕英雄傳》裡的主人公郭靖和黃蓉的雕像,造價100萬元,以此作為當地一個旅游景點。有評論直言,網友非針的並非是郭靖黃蓉雕像,而是政府花費百億巨資建一個旅游景點的行為。
據此前中新網報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曾就地方爭奪名人資源發表評論:如果僅出於短視的經濟利益考慮,嘩眾取寵的商業開發最終只能破壞文化遺產。文化學者裴钰在接受中新網的采訪時表示,“各地不要以為找到一個古跡或發現一個文物,就一定能夠帶來旅游收益。”
梁祝故裡面臨難以為繼困局的同時,開封耗資千億重現汴京盛景的新聞傳得沸沸揚揚,雖然官方澄清“投資並非千億”“不是推倒重建”等,但質疑聲仍不斷。開封市每年的財政收入為50億元左右,評論員張天蔚16日在接受中國廣播網采訪時指出:“不管銀行貸款,還是招商引資,都是要回報的,一個前景不明的項目如何給資金予以回報,讓人想起來是很擔心的。這也是我從梁祝景區想起這件事情這樣一個原因。”有網友表示,希望河南汝南梁祝故裡難以為繼的困局給開封市政府的壯志雄心潑一點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