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家張太無收藏史:曾用一船銀元換一部書
日期:2016/12/13 23:14:19   編輯:古建築紀錄
▲張家捐贈古籍廿四史。
▲1985年6月19日,張仲德(右一)及鐘金重女士(右二)
向深圳市委書記梁湘(右三)、市長李灏(左一)介紹贈書。
▲圖為清果親王點定印。
張太無先生,四川著名中醫大家,其家學淵源,文化修養深厚淵博,張太無先生行醫,追比古聖先賢,其局量寬宏博大,目光所及,思維所向,不在於醫術一技,而在六合八荒,古人稱一代哲醫。張家是四川望族,張太無先生的父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副主席張瀾是親兄弟。張太無先生熱愛中華文化,關心人類命運,一生熱衷收藏,傾心呵護文物典籍,是四川著名的收藏家,對所藏圖書,有專門的藏書樓儲之,其珍愛,不亞於蘇州過雲樓、寧波天一閣。
收藏故事: “一船銀元一部書”
張太無先生常說:“美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張仲德介紹,父親張太無是名中醫,更是知名收藏家,“家中收入豐厚,有條件搞收藏。當時,抗戰烽火連天,滿清遺老遺少迫於生計,逃難四川,並將家中舊物四處散賣,因而父親得以購入散落民間的宮廷珍寶,其中最珍貴的當屬古籍字畫。”
張仲德介紹,藏書中最為珍貴的《唐宋元文約選》原為清果親王家中私藏。“果親王允禮乃康熙帝16子,曾駐守四川,此書為果親王親筆點定,當時是准備出版的,計劃出書9部。後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未能出版。此書便成海內孤本,全世界僅此一本。果親王曾在成都草堂待過,此書便留了下來,後於抗日年間散落民間。”
張仲德回憶,《唐宋元文約選》真正歸屬張家是1940年秋。“果親王允禮曾經奉命在四川工作過,現在成都還有王府的舊地名。就像《昭明文選》一樣,清朝皇帝希望給皇室貴族子弟,編選一本唐宋元時代最好的文章,果親王奉命點定了這部《唐宋元文約選》,一般來說,點定之後再呈報皇帝御覽,由皇帝批准後,再刻印。可能由於當時的種種原因,這部書點定以後,沒有刻印。或者說果親王還沒來得及呈報皇帝。就這樣,它成了一個珍貴的抄本。見過它的人也很少很少。但是知道的人不少。這部書應該說凝聚了當時的文化精英的心血,所以果親王對它十分珍愛。這部書就是這樣到的四川,後來從王府流向民間。”
“我清楚地記得我父親說,書的賣主是個八旗子孫,出價很高,我父親當時是用12麻袋銀元及金條,裝了一船,父親把裝滿銀元及金條的麻袋放在船上。船是那種舊式的蜀中內河客船,大概長12公尺左右,銀元用5個裝米的200公斤裝的大麻袋兜著,整整12麻袋,整齊地摞於船內。有了這批書,家中的藏書量一下子增至三萬八千多冊,時為父親收藏最盛期。”張先生說。
歷經坎坷,這批藏書終於得以安放。然而,好景不長,1958年3月,張太無先生以“反革命”罪锒铛入獄,所有財產沒收,其中包括家中所有珍藏。張仲德表示,父親於1977年去世,去世前還對這批書念念不忘,並留下遺言:“所去之書,如有璧歸之日,家可分,人可散,書不可離。”
《唐宋元文約選》:“國寶級”藏品
在張太無家屬捐贈的萬余冊古籍中,最受張太無先生生前喜愛,且最具價值的當屬那部24冊的清代抄本《唐宋元文約選》。張仲德先生介紹,這部書的珍貴之處在於除了海內外僅此一本外,此書乃50名進士手抄而成,書中還有清康熙第16子果親王允禮的親筆點定印章,“你去‘百度’、‘谷歌’搜搜看,肯定沒有相關的內容。提到它,各大專業院校的古籍學者,沒有一個不知曉。但是,親眼見過這部書的人應該是有數的,就是數得出來的。你們今天這幾位都算是有幸見過的。”張仲德說。
張仲德說:“清人治學非常嚴謹,愛書、敬書、畏書。《唐宋元文約選》作為清宮內府讀物,內容選自唐、宋、元三朝最好的文章,並編選成冊,每篇不超過500字,其中包括王安石、韓愈等名家作品。此書共24冊,全部由當時最好的讀書人摘抄而成。而這50名德才兼備的才子是從500名進士中遴選而出,每日沐浴焚香,清衣素裹,跪於內府(乾隆年稱武英殿)抄寫而成。一日抄書不能超過若干字,如此反復,歷經康熙、雍正二朝,於乾隆年間才完成。字跡精美,整齊如一,令人歎為觀止。這是一種對文化的敬畏,更是對人類歷史的解讀。清朝它是關外龍興,它急切地要化夷為夏,就是要急切地用中華文化化自己,所以他們做事更加虔誠細致。”
據稱,《唐宋元文約選》原來還有一個副本,後丟失。張仲德說:“書中多處留有果親王點定紅印,此乃朱砂玉印,非常珍貴。”張先生准確地拿起其中一冊,找出了果親王點定的朱紅印章,在場的人連連贊歎。
張仲德介紹說,《唐宋元文約選》反右期間因父入獄而被抄家抄走。1984年,落實政策、平反,當年所查抄舊物按政策應該全部退還。四川省委省政府派人來把這些舊物予以歸還時還特別交待:“東西是你們的,現在退還給你們(實際上僅退還了大約三分之一)。特別要說的是,《唐宋元文約選》和《全唐詩》等是國家至寶,尤其是《唐宋元文約選》屬宇內孤本,國家檔案館已編號入冊,理應好好保存,捐贈給哪裡由你們決定,要特別提醒的是,這部書,不能流入海外。”
“桃花宣紙”傳奇千古風雅
看罷《唐宋元文約選》,張仲德先生拿起一本《全唐詩》。他撫摸著書中的舊頁,指著書中央的泛黃處,驚喜地說:“找的就是它!快過來看看,難得一見的‘桃花宣’。”
張仲德先生口中的“桃花宣”,乃“桃花宣紙”的俗稱。張仲德說:“清人‘求精’的治學精神世人皆知,其書用紙更是精益求精。宣紙,隋唐時期誕生於安徽宣州,原料多為樹皮。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宣紙名品很多,如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都是紙中名品。而'桃花宣'則是名品之中的名品。”
張仲德介紹,“桃花宣紙”是宮廷御用紙。他說:“紙張極為罕有,為當時商賈富胄所用。宋代制紙之始,‘桃花宣紙’俗稱‘桃花宣’,始於明,盛於清。每年三月,由年輕女子采桃花,取其花瓣和花蕊,用手將其揉碎,放入玉石杵臼搗勻,並融入紙漿,制作而成。為當時文人墨客所推崇,雅趣至極。但是,紙張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定,沒有一定的品級不能僭越使用。故‘桃花宣紙’成為內廷即後來的‘武英殿’使用的一種珍貴的選紙。現在深圳圖書館古籍室這一套我父親捐贈的《全唐詩》,就是‘桃花宣本’。極其珍貴罕見。”
已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整個探訪過程中,深圳圖書館副館長張巖博士一直陪伴在側。張巖說:“非常感謝張仲德先生母親及家人當時的善舉,使得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新興城市能與這批珍貴古籍結緣,並成為深圖收藏史上的美談。無論個人還是社會,千回百轉的收藏經歷本身就是文化史的組成部分,張先生家族藏書落戶深圖,既體現了傳統知識分子對歷史文化傳承的高度責任感,也充分反映出當時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圖人對特區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遠見卓識。深圖始終珍視這批古籍,條件成熟時,我們會在妥善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開發、利用的工作。也希望張仲德先生把深圖當成自己的家,常回來看看,有機會多給館內員工做些相關方面的培訓指導工作。”
張巖表示,深圳圖書館在建新館之初,建設專門的古籍書庫,書庫完全按照國家古籍書庫標准建設,具備防火、防盜、防塵、防蟲等設施和嚴格的溫濕度控制,為古籍保存創造良好的建築條件和外部條件。此外,圖書館重視古籍保護人才的培養,先後派出工作人員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湖南圖書館等古籍重點收藏單位學習取經並制定完備的古籍書庫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嚴格執行,實行古籍書庫出入登記制度,保證古籍安全。
張巖說:“深圳圖書館已經完成所有館藏古籍的版本鑒定和編目工作,並對古籍進行了重新排架和整理。接下來,除了做好古籍的日常管理外,還要將符合條件的古籍陸續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目前已分別完成四部書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申報和十二部書的《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的申報。今後,還將對有條件實行數字化的古籍進行數字化處理,讓更多的讀者感受古書的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