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永泰古城,第二個樓蘭?

永泰古城,第二個樓蘭?

日期:2016/12/14 11:00:17      編輯:古建園林

從甘肅景泰縣城向西,一路地勢漸高。從公路向地平線的壽鹿山北麓形成的緩坡望去,一個蒼黃的土牆隱現,那裡已是公路的盡頭,永泰古城被明萬歷年間修建的土牆圍繞,像個句號一樣停在那裡。

很難想象,這是正宗的明代古城,當時的軍事要塞,有完整的城牆和殘留的軍事結構。但這裡並不是景點,沒有任何旅游配套設施,當然也無需門票,到三十公裡外的景泰縣的公交車一天只有一班。此地常年大風、沙塵飛舞,大多數房子已是危房。尚有幾十戶村民住在這個“句號”裡,不過百余人的村子極為安靜。

從古城的城門望進去,這裡有著與世隔絕般的寂靜。 (南方周末記者 王轶庶/圖)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由時任兵部尚書李汶親自督建的永泰古城開始修建,目的是為抵御當時的蒙古鞑靼。當時駐軍達兩千多人,目前這裡的居民大多是軍人後代。古城城牆周長1717米,由黃土夯填,城下有甕城、護城河,城牆上有炮台箭垛。古城占地 318 畝,形似烏龜,也稱“龜城”,站在城牆上看出去,它背靠山,遠處一片開闊小麥地裡尚有烽火台遺跡,在當時,永泰古城是中國軍事要塞的典范之作。

生在古城的張躍賓在外數十年後又回到古城,並根據老人回憶做出古城復制品。 (南方周末記者 王轶庶/圖)
然而今天的古城一片破敗蕭條。永泰城現在的行政區劃為白銀市景泰縣寺灘鄉永泰堡村。景泰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古城裡的村民唯一的收入來源是種小麥、胡麻以及放羊。此地為旱地,古城地勢高,灌溉地不多,旱地產的“和尚頭”小麥產量很低;交通閉塞,村裡只有兩個小賣部,種地多為口糧,沒有鮮肉,多為宰豬後腌制。對於村民來說,給各類劇組當群眾演員和小工是難得的意外收入。前兩個月剛搬走了浙江某電視台綜藝節目劇組,村民王瑞元說他們一天能給120元費用。十年前倪萍來這兒拍過戲,當時每天給20元,還被村裡抽掉2元傭金。這裡曾經拍過《決戰剎馬鎮》《美麗的大腳》《步步驚心》,但一年最多也就兩個劇組來此地。劇組熱鬧之後,給古城留下很多奇怪建築,對文物也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村裡的古戲台在2012年被電影《光輝歲月》劇組全面改造,老木柱為了影視需要做了厚厚的包裹,而木板做的台階在風中剝落至今。即使這樣,從村民到縣上,仍希望更多的劇組來拍戲,幫助古城打響知名度讓村民在家門口掙錢。

72歲的李志仁住在全村最老的房子裡,系清朝所建。 (南方周末記者 王轶庶/圖)
 

浙江某電視台綜藝節目留下來的白房子,給古城增添荒誕色彩。 (南方周末記者 王轶庶/圖)


除此之外,村民要創收就給工地打工。最近城裡唯一的小學正在翻修,這是建於民國時期的精美建築,因學生過少,去年正式關閉。村民張銀中的妻子在小學工地打工,能得到這樣一個“美差”,全靠包工隊裡的遠房親戚。張銀中是個殘疾人,三個孩子成年後陸續出去打工,以前每年4000元的低保就此停發。妻子在工地一天要工作11小時,這份美差也頗為辛勞。
 

殘疾人張銀中,因三個孩子去年都已成年在外地打工,每年四千多元的低保停發了。 (南方周末記者 王轶庶/圖)

 

目前,古城裡的民國小學正在緊鑼密鼓地翻修,城牆維護也在施工中,開挖護城河的挖掘機隆隆施工。這是經甘肅省文物局批准的保護項目。民間則有來自國內八所院校的學生組成的“TD”團隊,在過去的八個月裡對古城建築進行調查勘測。他們試圖從“訪客培訓”“ 垃圾回收”“ 畫冊制作”等方面著手幫助古城,目的是“別讓永泰古城成為第二個樓蘭”。問起村民對未來有何期待,幾個村民卻都表示漠然,說那和我們有啥關系。他們對官方的政策方向一無所知,大事小事無需村民參與,隱隱包含了對村長的不滿。村長闫立孝也對南方周末記者訴苦:“ 村裡現在都是危房,但縣裡在2013年規定不許建新房,住房維修和危房改造的錢款撥不下來,我這個村長也不好當。”
 

城牆剝落風化嚴重,維修施工已經開展數月。 (南方周末記者 王轶庶/圖)

 

去年秋天開學時,村裡的小學只剩三個學生,無奈將這個從民國開設的小學關閉。古城裡人越來越少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村裡一共有三次大的人口遷移,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一期、二期一共遷走了一千余人。2008年新農村建設,又有四百多人遷到20公裡外的永安村。現在這些遷走的村民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種地方便,上學方便,騎車都能去縣城,當時遷走各家要花六七萬蓋房,留下來的大多是沒能力建房的以及不願走的人。小學老師李愛仁說,現在村民還是想搬走,但沒地方可去。聽村上說政府希望他們留在古城裡,但現在房屋破敗不堪,又不讓新建、改建住房。對於旅游產業,村民沒有想法,這對他們來說仍然遙遠。目前他們只想能把危房修復,多來點劇組當當臨時演員,每天幾十元還是很不錯的收入。
 

古城內建於民國時期的小學因學生太少已於去年關閉,在此任教三十多年的李愛仁老師很是傷感。 (南方周末記者 王轶庶/圖)


(來源:南方周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