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石——頤和園青芝岫
日期:2016/12/14 13:31:38   編輯:古建園林頤和園青芝岫
鄧拓《米氏三園》記:“如頤和園的樂壽堂前院,擺著的那一塊‘青芝岫’大石頭,原先是米萬鐘從房山找到的。他曾寫過一篇《大石記》,敘述這件事情。到了清代,乾隆把它移至樂壽堂,並且寫了《青芝岫詩》,大加贊賞。”
據說,在良鄉“昊天塔”下的官道旁,有一塊明代遺留的大青石,雖經風霜雨雪日頭曬,塵埃不掩峥嵘壯闊之勢。博雅好古精於園林藝術的乾隆皇帝,去清西陵祭祖,小住良鄉行宮,聽聞此事欣喜萬分,因為他懂石頭玩石頭,正在修建的“清漪園”(頤和園前身)需要美輪美奂大石頭點綴風光。
於是,乾隆派工匠民夫將大青石移至清漪園,根據形狀、潤色,起名“青芝岫”,並揮筆題寫“青芝岫”三字刻在石頭上。他同時寫了“青芝岫”詩抒發情懷:“……老米皇山之石穴九九,未聞一一穴中金幢玉節紛萦糾。友石不能致而此致之,力有不同事有偶。智者樂兮仁者壽,皇山洞庭夫何有?”
“青芝岫”來自房山,確鑿無誤,但來自房山何地?“青芝岫”應該來自大石窩。
大石窩的黃龍山產石頭;黃龍山、大青山相聯石經山,峰巒疊嶂相聯東關上村的“紅葉大峽谷”,大峽谷有巖溶洞,洞中有水有千姿百態鐘乳石,“青芝岫”便是風干了的鐘乳石啊!得天獨厚的房山,得天獨厚的大石窩,它孕育著京城的王者之石。
當我們走進故宮保和殿後院,注目御路石“海水山崖雲龍石雕”時,就更能感受到大石窩之石的王者之氣。
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決定由南京遷都北京,命大將徐達統率軍民修建北京城和紫禁城。為了創建舉世無雙的大帝都和大宮殿,顯示至高無上的皇權,“海水山崖雲龍石雕”體量空前,氣勢磅礴,而承載這石雕精品的“漢白玉”,重250噸,其質地如玉,色澤似雪,實為天賜,而這上天賜石之地,獨有大石窩。
當年為建皇宮、殿宇,京西南大石窩集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匠,以致形成村落。據民國十七年《房山縣志》載:至民國初年,大石窩已達百余戶,逾千人,多為工匠藝人,因來自全國各地,其姓氏繁雜達百余。可以說,紫禁城的殿宇,從基礎石至龍鳳浮雕,從華表日晷至雲龍御路,天安門、金水橋、盧溝橋等等,其石料大多來自大石窩,“海水山崖雲龍石雕”之料便是它們的傑出代表。
“先有大石窩,後有北京城。”佐證便是如今大石窩的皇龍山前後左右留下的那近千處采石坑,其中最大的名“白玉塘”,東西長一百二十米、南北寬數十米,深逾四層樓房。
遙想當年,石工晝夜開采,成千上萬人駐在數十個營地,以旗為信號,旗升出工,旗落回營。那大石窩西北部的大青山邊是插旗的地方,至今,山上還完好地保留著升旗降旗用的夾旗桿石,兩塊長方形的石頭相對立,高出地面近丈,上面有四個對列的碗口大的眼,用以固定旗桿。史載明萬歷年間,重修故宮三大殿中道石階時,石料又采自大石窩,其中一石料重300噸,用民夫二萬余人,騾馬近兩千匹,造旱船托運,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將石料運抵京城。
今天,我們站在京城遙望西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年是大石窩的石頭,打下了帝都的基礎,托舉了這幾百年來令人魂牽夢繞的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