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梧棲老鳳凰枝
日期:2016/12/14 19:13:29   編輯:古建園林梧桐,本無節而直生,理細而性緊,高聳雄偉,干皮青翠,葉缺如花,妍雅華淨,雄秀皆備。梧桐,在《詩經》中就與鳳凰相聯系。《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家有梧桐落鳳凰,梧桐成為聖雅之植物,李白有“寧知鸾鳳意,遠撫依桐前”,這成為後世園林中的鳳池館、碧梧棲鳳等景點的文化淵源。“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之八,見《杜工部草堂詩箋》卷32。)唐白居易詩曰:“棲鳳安於梧,潛魚樂於藻。”宋陸游《寄鄧志宏》也有“自慚不是梧桐樹,安得朝陽鳴鳳來”之詩句。蘇州怡園的“碧梧棲鳳”,正是這種意境的物化。此地環境清幽,榭北小院中植有梧桐樹、鳳尾竹,交相掩映。匾額題記雲:“新桐初引,麼鳳遲來,徙倚綠陰,渺渺乎於懷也。”館藏桐蔭深處,梧桐下植鳳尾竹。原有對聯:“新月與愁煙,先入梧桐,倒掛綠毛麼鳳;空谷飲甘露,分傍茶灶,微煎石鼎團龍。”描寫月色朦胧之中的梧桐樹、喜歡在桐花開時棲集在桐樹上的桐花鳳,也即麼鳳。越顯得環境之幽寂,情趣之高雅脫俗。寫出在此烹茶品茗之趣,表現了士大夫們閒逸超脫的生活情致。蘇州的“殘粒園”,取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之意,也有自比鳳凰之意。《莊子.秋水篇》中有一則寓言“惠子相梁”,說有一種鸾鳳一類的鵷雛鳥,只棲息在梧桐樹上,只飲甘美如甜酒一樣的泉水,只吃竹子結的果實。這只高潔清白的鵷雛,正是莊子自喻,莊子視相位為“腐鼠”。梧桐這一審美意象也成為高人所處的典型環境的表征。
梧桐,葉大蔽炎爍蒸烈,《園冶》所謂“梧陰匝地”,文徵明的《桐蔭立杖圖》,碧梧兩株,高聳半天,一高士正扶杖倚立,左側陡起高岡,順坡而下,漸見山路,一橋接連對岸,正中山峰亭立,山腳低處,相隔成曲折溪岸,雖不見山瀑,正似溪水緩緩流下。石橋上一鶴棲立,與人相呼應,解意白鶴,欲伴主過石梁歸去。遺世獨立,與天地同化,令人俗慮頓消。
梧桐葉大,可以借以聽雨,與芭蕉同功。如拙政園聽雨軒,就是借助梧桐闊葉接受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梧桐常與修竹、芭蕉相配,綴以山石,頗覺古雅。倪雲林嘗作《題梧竹秀石圖》,蘇州有“梧竹園”,拙政園有“梧竹幽居”亭,聖潔的梧桐,楚楚娟娟的翠竹,“蕭條梧竹月,秋物映園廬”,境怡神爽,心志滌蕩,寵辱皆忘。“桐”因為與“同”諧音,常常作為吉祥圖案與其他物體配合,如與喜鵲配合,組成“同喜”的吉祥圖案,與梅花鹿、仙鶴配合組成“六合同春”的吉祥圖案。桐曾是帝王封拜的信物。《史記?晉世家》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於是遂封虞於唐。”本來是成王與弟弟開個玩笑,為了證實“君無戲言”而實現了諾言,這就是“桐圭”。梧桐樹“有節可紀,生一年,紀一年”,樹與人俱長,是草木中一部編年史。《易》曰“觀我生進退。”《花鏡?梧桐》也說:“此木能知歲時,清明後桐始華;桐不華,歲必大寒。立秋是何時,至期一葉先墜,故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之句。”發芽遲,落葉早的梧桐物候特性,常被文人用來渲染悲秋氣氛或借以抒發自己心中的瘀結。於是,傷悼、孤獨、寂寞等意蘊似乎都與梧桐有了關聯。
梧桐,又名青桐,青,清也、澄也,與心境澄澈、一無塵俗氣的名士的人格精神同構。元四家之一的畫家倪雲林,工書擅詞翰,性狷介,淡泊名利,孤高自許,人稱“倪高士”。倪瓒一生不願為官,“屏慮釋累,黃冠野服,浮游湖山間。”元末散巨款廣造園林,築清閟閣、雲林草堂、朱陽館、蕭閒館等”,清閟閣是他蓄古書畫之所,閣前廣植碧梧,蔚然成林,故號雲林。據明人王錡《寓圃雜記?雲林遺事》記載:“倪雲林潔病,自古所無。晚年避地光福徐氏……雲林歸,徐往谒,慕其清秘閣,懇之得入。偶出一唾,雲林命僕遶閣覓其唾處,不得,因自覓,得於桐樹之根,遽命扛水洗其樹不已。徐大慚而出。”自此,洗桐成為文人潔身自好的象征。元末常熟曹善誠慕其意,在宅旁建梧桐園,園中植梧百本,居然朝夕洗滌,故又名“洗梧園”。據傳,倪瓒不僅洗桐還曾畫有《洗桐圖》。此後,繪畫、雕刻出現了多本內容不同的《洗桐圖》。明末清初,與陳洪绶齊名的畫家崔子忠,簡陋的居室常常灰塵滿席,平日喜種花養魚,畫興大發之時,常與妻兒相互勾描點染,其樂融融。崔子忠孤高自重,凡以金帛求其詩畫者,一律拒之門外。在崇祯十七年甲申明亡時因貧餓而死。畫風清剛絕俗,與以清高標诩的“倪迂”堪為同道,取倪雲林令僕人取水洗桐的佚事為題材,畫《雲林洗桐圖》。一姬一鬟捧古器在側,娟好靜秀。畫面布局疏朗,氣息上有幾分倪畫的感受,桐葉淡於背景,有如溫潤之玉,手法獨特。王士祯畫《抱琴洗桐圖卷》,連康熙皇帝也有一枚“洗桐山房”的寶玺。傅抱石據倪雲林傳記也作《洗桐圖》,令兩雙鬟洗桐。現代畫家孔祁,號洗桐居士。核雕《洗桐圖》干脆雕成自己動手洗桐。蘇州留園“活活潑潑地”門上有木雕倪雲林《洗桐圖》。
誠如唐詩人戴叔倫《詠梧桐》所雲:“天然韻雅性,不愧知音識。” 《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