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康熙皇帝為了籠絡蒙古族以及避暑的需要,在承德興建了行宮避暑山莊。此後,直到清朝末年,皇帝後妃每逢夏天常來這裡避暑,或在秋初時,在避暑山莊之北的圍場打獵,並會見蒙古貴族們。承德是打獵出發和歸途的中間站,因此更增加了它的重要性。
避暑山莊的總面積約為560公頃,它的特點是園內圍進了許多山嶺,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平地,而平地內又有許多水面,這與圓明園、頤和園的布局上有所不同。園的周圍繞以防御性的磚石構築的宮垣,似宮城一般,宮垣高約一丈,厚約五尺。四周設六個門,南面有麗正門、德匯門、碧峰門,東邊及東北、西北各一門,形成與一般皇家園林的不同特點。
居住和上朝理政的行宮區,布置在山莊南端的山崗上,構築正宮、松鶴齋和東宮三部分,緊靠承德市。宮區正南向,正宮大殿為“淡泊敬誠殿”,是皇帝接見王公大臣和朝理政務的正殿,全用楠木構築,又稱楠木殿。正殿後是一長排“十九間房”是居住區。過夾道是正宮後院,正中是幢高二層的“煙波致爽”樓(康熙第一景),在樓的左右,都置有供後妃居住的四合小院。樓後另有高樓突起,叫“雲山勝地”(康熙八景),人於樓上可遠眺近覽避暑山莊的勝景。原宮區建築較多,但有些已不復存在。
整個山莊西北高東南低,東南有泉水聚集的湖泊和平地,西部及北部是地勢起伏的山丘,這裡林木茂密。山莊的湖水總稱塞湖,在廣闊的湖水區四周,群山環抱,宛如天然畫屏。常年不斷的默沁、湯泉等溫泉和茅溝河、賽音河河水,滋潤著漫山的林木花草,寒冬不結冰,夏日涼爽宜人。
清代皇帝選擇這塊山常綠、水常清、天常藍的地方作園址,充分利用熱河泉源和數條山澗,因地就勢,加以人工穿鑿,形成鏡湖、澄湖、上湖、下湖、如意湖等水景區。其間又用楊柳依依的長堤或橋相聯,形成水面的深遠、曲折、含蓄、多變的園林藝術意境。又疊石堆山於湖中,構成了月色江聲洲、如意洲、金山洲等眾多的洲與島,豐富了水面的變化與層次。隨著水面的曲折變化,將樓、台、亭、榭等,或倚岸臨水,或深入水際,或半抱水面,或掩映於綠樹鮮花叢中,皆以因水成景,因水而秀。而那熱河泉水,蒸汽彌漫,更為奇霧。雨中山莊,湖光浩淼,更有魅力。
避暑山莊湖洲區中的重要一景金山,三面臨湖,一面溪流。山石堆疊,峭壁峻崖,層層斜上,山勢雄奇秀麗,構成湖區極為重要的高視點和構圖中心。山上樓閣,下築亭台,臨湖背山,環如半月,波光巖影,佳麗異常。整個布局緊湊而有韻律。在人工金山島這個有限的面積中,有不同的層次和變化的空間,而蒼松翠柏幾株,又突破了平野橫空之感。在遠望金山之景的觀賞線上,前有波平如鏡的湖面與清幽濃重的金山倒映,後有溪水,遠處真山淡雅清晰,成為前景金山的余韻,而金山則又為遠景的序曲,形成了一種有前奏,有高潮,有余韻的強烈的節奏感,給人以極好的藝術享受。
起伏的山巒橫臥在避暑山莊的西北部,松雲峽、梨樹峪、松林峪等幽谷奇峽環抱湖洲,園林建築不施彩繪,不加雕飾,清雅宜人。這裡有許多景觀是其他皇家園林所沒有的,如萬樹園的大片榆樹,山谷區的水泉溝、松林峪,大面積的古松林,姿態奇特。梨樹峪到春天時一片梨花盛開,有梨花伴月的詩境。秋天梨熟,一片豐收景象。
園外東、北兩面的外八廟,借景於避暑山莊,這是該園的另一特點。八大廟中的普陀宗乘與須彌福壽寺等是仿藏等地的建築形式,各具異態,蔚為壯觀,為山莊大為增色。
康熙時期,避暑山莊有三十六景,到乾降又增三十六景,共七十二景,景景各異。當游人循徑登高,立於山顛,鳥瞰山莊園林時,但見由島洲堤橋分割成的若干水景區,湖水清波蕩漾,萬樹成園,水面植菏,亭台樓閣隱露其間,澗泉潺潺,長流不斷,山光水色,競秀爭奇。這時人們就會發現,由行宮區、湖洲區、谷原區、山嶺區組成的山莊園林意境,憑著這一帶的天然勝地,人工為之,巧奪天工,妙極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