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江北第一古村
日期:2016/12/14 17:53:39   編輯:古建園林朱家峪村全景
朱家峪村古道
朱家峪村位於山東省章丘市官莊鎮,傳說在戰國時期曾建廬於此,原名城角峪。據村志記載,自明代洪武初年起,河北棗強的朱氏家族遷至此地,形成比較大的村落聚居,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彼時因朱系國姓,且與明太祖朱元璋同宗,故易名為朱家峪。峪者,蒼巅互縮,谷勢曲蛇,形象地概括了朱家峪村的地貌特征。朱家峪村目前仍保持著舊時的傳統村落形態和民間建築格局,被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
朱家峪村三面環山,向依東嶺,南靠文峰山,西向位於筆架山腳,北向開口進入平原地帶,村落呈南北長、東西窄的聚落形態。村落居住體系均傍山營建,較完整地保留著舊時古門、哨崗、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等歷史建築。據統計,全村現有明清以來古建築近200處,石橋30余座,井泉20余處,廟宇10余處。眾多民居建築有高台階,青石根基,硬山屋頂,依山就勢間開坐落,其藝術風格屬我國北方山區村落建築的典型。村內尚存明清以來的古景觀多處,如康熙年間興建的古立交橋、文昌閣、魁星樓、關帝廟、朱氏家祠、雙軌故道、壇橋七折、東嶺朝霞、古柏亭立、團山瀑布、碧塘倒影、獅子洞、雲霧洞、朝陽洞、仙人桌、仙人橋等人文景觀,不勝枚舉。
朱家峪的生態環境為梯形聚落,上下盤道,高低參差,村子三面環山。村中老槐樹西側有一處立交古橋遺址,共分東西兩座,相距約10米,至今300余年歷史,彰顯了“天人合一”的情懷。上下行人,通車運輸,十分方便。橋身用青石疊砌而成,歷盡風雨,未曾損壞,維持原貌,被專家譽為“立交橋的雛形”。關帝小廟位於舊村雙井北,其三面用大青石扣砌而成,坐北朝南。關帝在山東民間信仰中是主風水的,民間多祈拜他以求風調雨順。
朱氏家祠是舊村最重要的建築,位於舊村北首東側,創建於清光緒八年。朱氏家祠共分裡外兩院,堂前院中原有名木4株,現只存高大百年桧柏1棵,依然生機勃發。祠門正上方鑲嵌有“七星圖”,源於南宋教育家、哲學家朱熹。他臉部的七顆黑點被同屬沛國世胄的朱氏宗祖組成“七星圖”,懸於祠門,激勵後人苦讀成為棟梁。在祠門最頂部,均勻相稱5個白球狀之物,美名其曰“五元相生”吉祥圖,5顆星由南向北相繼相生,周而復始,五元相生,象征人丁興旺。舊時,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後人聚祠堂內祭祖,“入堂思敬,肅然致衰”,“非敢謂光前裕後,實不忘報本追遠”以此激勵後人,不斷進取,再創輝煌。
同江浙古鎮相比,樸素天成的朱家峪更顯意味隽永。男耕女織的怡然自得,院井、橋梁、古道以石築造、依勢而就、巧妙布局,一派與世無爭的逍遙景象。由此可見,《朱子治家格言》中“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和“耕讀傳家”的古訓深深扎根每個朱家峪人的心。
如此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原生態的名勝古跡讓人一往情深。在慕名前來的學者與游客眼中,朱家峪就是一本大自然饋贈的“書”,一本廣泛涉及歷史、政治、民族、宗教、建築、藝術、園林、地理等科學的書。
朱家峪民俗博物館正是基於這樣一個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而誕生的。館內陳列的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後古村人生產與生活之用具令人慨歎今昔,展館前言畫龍點睛,結束語希冀未來。中國科舉制度、石刻歷史文化藝術、民間木雕、民間青花瓷、影視片場、繪畫攝影等等豐富的主題、獨特的歷史視角對於人們“訪古、探幽、歸真”、解讀中國、解讀歷史、解讀朱家峪歷史文化名村的內涵有很大的現實價值。
推薦閱讀:
保存最完整的磐安烏石古村落
蘇州桃花源裡水鄉古鎮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諸葛村
灤州古城:濃妝淡抹華彩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