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鶴壁,才知道楹聯藝術的博大精深。
鶴壁是中國楹聯的藝術寶庫,在大伾山、雲夢山,到處都有經典的楹聯。如靈山千佛洞洞口的對聯:“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對仗工整,耐人尋味。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白龍廟戲樓,兩副楹聯是:“世務總空何必以虛為實,人情無定不妨借假做真”、“盍往觀乎父老閒來消白晝,亦即見止兒童歸去話黃昏”,很有哲理,值得玩味。明清風格的古建築群——李家大院的楹聯:“女無不愛,媳無不憎,勸天下家婆減三分愛女之心而愛媳”,“妻何以順,親何以逆,願爾輩人子將一點順妻之意以順親”,上聯是勸婆子對兒媳好的;下聯是勸兒子孝順雙親的。碧霞宮門前的古聯:“山水簇仙居,仰碧榭舟台,一阕清音天半繞;香花酬眾願,看酒旗歌扇,千秋盛會裡中傳。”道出了浚縣古廟會空前的盛況。“浮丘妥聖靈,峰邊伾峙,兩道青螺揚峻德;衛水環神剎,濤接淇泉,一泓白練漾神功”,描寫了大伾山於浮丘山的優美風光,兩座山好像兩道青螺,靜靜地聳峙在古黃河岸邊;衛河水自南而來,繞浮丘山腳下北去,它的上游與淇水相接,象條白練自天而降。同時也指明了碧霞宮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宗教價值。
來到鶴壁,才知道城市可以有那麼美麗的名字。
“鶴壁”這個名字,來自“仙鶴棲息於南山峭壁”,據傳是周靈王之子景王曾騎乘仙鶴修道於此,棲息於南山峭壁,引得萬只仙鶴來賀。淇縣原名沬邑,纣王改為朝歌,取“喜迎朝陽,高歌黎明”之意。而浚縣在朝歌之東,當地人歡歌迎日出,因此又被稱作“黎陽”,黎陽居民被稱作“黎民”。“黎民百姓”一詞即來源於此。
來到鶴壁,才知道《詩經》與一條河的淵源。
淇河,是一條史河,也是一條詩河,《詩經》中曾經有39篇詩歌描寫淇河衛地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等名句千古流傳。我國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曾寫下思念淇河的名篇“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來
到鶴壁,才知道“禹貢名山”的壯觀。
大伾山古剎林立,山城相依,大禹治水時曾登臨此山,故有“禹貢名山”之美譽。後趙皇帝石勒在此雕鑿“北方最大、全國最早”的大石佛,是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名山。
來到鶴壁,才知道華北第一古廟會的盛況空前。
浚縣正月古廟會從正月初一一直舉辦到二月初二,日游客量曾達30萬人次,有“華北第一古廟會”之稱。古廟會期間,社火、舞獅、書會、降香等活動連綿不斷,美食、燈盞、民間藝術品等讓人應接不暇,目前已經舉辦了多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吸引周邊5省近100個市縣的500多萬游客觀光旅游。
來到鶴壁,才知道有那麼多節慶可以四季暢游。
鶴壁有豐富的山水資源和人文資源,所以,在這裡四季都可以暢游。根據不同的季節,景區景點推出了不同的節慶活動。春季有“雲夢山草原踏青節”、“朝陽山登山活動”、“古靈山賞梨花活動”等,夏天有“浮丘山壽慶文化周活動”、“天寧寺涼經節”、“古靈山潑水節”等,秋天有“古靈山峽谷采摘游”、“大伾山九九重陽登高活動”、“雲夢山賞紅葉活動”等,冬天有“中原民俗文化游”、“淇縣民俗旅游活動”等,一年四季節慶活動不斷。
來到鶴壁,才知道“天然太極圖”的玄妙。
淇河天然太極圖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天然太極圖。它左攜殷墟(安陽),右扶朝歌(淇縣),縱恆坎離,定位乾坤,陰陽二魚隔河呼應,淇水幽靜含情,懷抱陰府,背負陽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無窮的奧秘盡含在這一動一靜中,反映了殷商“其卜”的中心位置,也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王權中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