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北邙山 皇家陵寢地
日期:2016/12/14 13:31:36   編輯:古建園林在邙陵最高處遠眺景陵風貌
富弼宰相墓發掘現場。
在洛河沿岸約50公裡的范圍內,分布著著名的夏代二裡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和隋唐洛陽城五大都城遺址,世人稱之為“五都荟洛”。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霁翔這樣評價洛陽大遺址的價值:夏代二裡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漢魏故城遺址和隋唐洛陽城遺址等,是中國早期都城遺址最傑出的代表、流傳至今最重要的遺址、中華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證。
大遺址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10月31日,大遺址保護洛陽高峰論壇將在洛陽舉行。為幫助大家了解古都洛陽珍貴的文化遺產,本報記者邀您一起走近現存於洛陽的中國早期都城遺址。
“洛陽自古帝王州”。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始,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洛陽建都,歷時1500多年,先後有104位帝王在此發布政令,統領中國。洛陽是中國建都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
這些皇帝老兒當然知道“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也紛紛把自己的冥宅修建到了北邙山上,形成了現在的洛陽邙山陵墓群。
北邙山上無閒土
2008年6月,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對位於王城大道東、隴海鐵路北的史家屯村一處建設工地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座造型特別的大型石椁室穹隆頂磚室壁畫墓,工作人員從墓中發掘出一方1.41米見方、厚35厘米的青石墓志,志文洋洋灑灑6595字,記錄了北宋中期政治、經濟、外交、變法等重要事件。
這是中原地區迄今出土的一方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墓志蓋的撰文者為《資治通鑒》總編纂——當時被譽為“真宰相”的司馬光。
這座石椁墓的主人就是北宋一代名相——洛陽人富弼。
坊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1000多年前,唐人王建這樣形容邙山上墓葬之多。
邙山北依黃河、南臨洛河、面對嵩山,地勢開闊。這裡屬於低山丘陵地帶,海拔高度120米至340米。地勢起伏平緩,黃土層深厚,黏結性好,堅固致密,適於營建墓茔。
至少從東周時期開始,邙山便成為人們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後的兩千多年逐漸形成了崇尚歸葬的習俗。久而久之,邙山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郁郁,墓碑高聳,石刻成群的歷史人文奇觀。
專家介紹說,邙山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古墓集中地,匯集兩周、兩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古代墓葬,有數十萬之多,號稱“無臥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