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園林中的情感載體
日期:2016/12/14 19:13:10   編輯:古建園林中國古典園林廣泛采用詩畫藝術習用的比擬、聯想等藝術手法,借花木的自然生態特性賦予人格意義,借以表達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植物作為人們情感的寄托,或寄情於景,或因景而生情。所謂“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宋?秦觀《淮海集》卷十《春日》),是人們重要的情感載體,極大地豐富了園林的抒情性;植物更多地是用來比喻人的社會屬性,這些花木,各含特殊的文化意義。中國園林中,作為情感載體運用頻率最高的要數松、梅、竹、荷了。
松柏蒼勁挺拔、蟠虬古拙的形態,抗旱耐寒、常綠延年的生物特性,常被人們作為保持本真、堅強不屈、永葆青春的意志和體魄的比況。《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不改柯易葉。”孔子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著名格言,《莊子》謂“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知松柏之茂”。西晉的左思以“郁郁澗底松”自比寒族孤直之士的被壓抑,東晉陶淵明“撫孤松而盤垣”,感到欣慰。六朝經常用松的形象來品評人物、形容人的神姿,如《世說新語》中稱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或雲“蕭蕭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雲:“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如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李白欣賞嵇康孤松獨立的風姿,他在《襄陽歌》中說:“清風朗月不須一錢買,玉山自倒無人推。”成為退思園九曲圍廊上窗塑“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的依據。
松柏作為正義神聖的象征,成為中國園林文化精神中永恆的審美意象。
拙政園“得真亭”即取《荀子》文意 “桃李茜粲於一時,時至而後殺,至於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其真矣。”贊美“松柏有本性”(魏劉桢《贈從弟》)的傲岸品格。獅子林“古五松園”,前之古柏樹,象征獨立天地,風骨長存。留園“古木交柯”,門宕上镌刻“長留天地間”磚刻點題,明代廊邊有古柏一株,後花壇古柏邊長出一株女貞,與古柏纏繞連理。
“風入寒松聲自古”,松風傳雅韻,成為松樹又一特征。聽松風也就成為文人雅士的風雅之舉。《南史》載“山中宰相”陶弘景“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為樂”。陸游心領神會 “陶公妙訣吾能會,但聽松風自得仙。”(陸游《松下縱筆》)
松石間意,便若神仙中人。蘇州園林中專為聽松風的景點有拙政園“松風水閣”,橫額為“一亭秋月嘯松風”;怡園有“松籁閣”,閣邊都植松。“萬壑松風酒一壺”,何其潇灑。
松柏也成為永垂不朽的象征。松柏蒼老盤曲的樹干,樹齡長逾千年,木質不易遭蟲害和腐爛,象征堅毅、高尚、長壽和不朽等。“松柏為百木長也而守宮阙”,為長生的象征。據傳,晉荥陽郡南石室中,隱居著一對夫婦,室後有孤松千丈,這對夫婦年歲數百,死後化為雙鶴,繞松而翔,故有“松鶴延年”之說。日本園林的“仙島”,就以松樹象征長生不死。松柏常常作為“壽”的象征出現在園林鋪地的圖案中。
松柏枝繁葉茂,新枝茁壯,舊枝不凋,新枝被稱為“子孫枝”,蘇轼有“庭松應長子孫枝”的詩句,因此有子孫興旺、繩其祖武的寓意。《詩經.斯干》篇作為新屋造好以後頌禱之歌,其中有“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之句,《詩經.小雅.天保》中有“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等句。網師園女廳前門樓磚雕“竹松承茂”正為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