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園林——漢庭頓博物館之流芳園有感(下)
日期:2016/12/14 17:37:53   編輯:古建園林 (四)、流芳園東部區域
東部區域與南部入口區域用廊串聯,是全園的核心區域。此區域由一座愛蓮榭、一座玉鏡台(粉牆月洞方亭)、三友閣(重檐六角亭)及兩座石橋圍合起一片水域,滿種蓮花,取名碧照塘。
東部區域的重檐六角亭(三友閣)
從三友閣看對西岸石曲橋及假山瀑布
從三友閣看對西岸畫舫船
三友閣南側的水中橋(玉帶橋)
東側水榭(愛蓮榭和碧照塘)
愛蓮榭南側觀景亭(玉鏡閣),造型為粉牆月洞方亭
從玉鏡台南望入口處玉茗堂(圖為玉茗堂觀景平台)
三、流芳園的意義和優缺點
游覽完流芳園,沿著小溪往南行走,在去往欣賞日本園林的小路上,不由得想起以前看過園林大家童教授寫的一段文字,大意是說:“我們的造園藝術,已經伴隨著其他國粹漸歸淘汰,自從水泥推廣,現代的假山疊石多以假造代替,韻味盡失。大多公園、地產開發,多以草坪種植,已經毫無園林韻味可言。”
相信在童教授那個年代真的沒有想到過我們的園林可以在美國這樣的西方國家生根發芽。在一個以疏林草地景觀為主的西方國家,能夠有這麼一座有特色的江南園林在此落地生根,花開四季,真的是令人欣慰的。
我們的園林走向世界的意義,絕非是一個項目建造那麼簡單,這更多的是一種國粹的人文傳承。借著童教授的造園“三要素”觀點,我們聊一聊流芳園的優點和缺點。造園三大要素,一為屋宇建造;二為花木魚池;三為假山疊石。
流芳園在屋宇建造上做的很棒,原汁原味的傳承了江南建築的秀美,各單體建築做工精細,尺度適宜。
主要不足點有如下幾點:
一是園內的植物配置層次單一,局部毫無層次,尤其湖石花壇內不夠飽滿,許多地方石頭呆滯,沒有韻味,需要進一步遮擋裸露的大面積石頭,用植被包裹,方可使得石頭富有靈氣。同時,沿水邊種植的桃柳布局凌亂,沒有藝術感。園內岸邊桃柳樹布置不合理,建議設計師和管理者在大面積使用桃柳種植的空間,多學習杭州西湖和揚州瘦西湖岸邊的桃柳樹的配置與管理。
二是水面設計一般,江南古典園林中水的創作,一般來說園址較小的情況下采用單一水面,用池塘或湖泊等。但凡能夠有回旋余地的園址,設計師都應當進行多種水型進行組合創作設計,目的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景象變化。此園水域面積寬廣,雖用兩橋隔開一段池塘,但整體水系布局是失敗的,對廣大游覽者而言,不需全園走完,即可回頭,布局上毫無引人游覽的興致。池中的三拱橋,遠望笨拙,毫無江南園林橋之秀美感。
三是全園假山疊石是失敗的,沒有藝術感。我們說屋宇建築,是人為創作;花木魚池,是自然體現;而介於兩者之間的就是最講究藝術性的假山疊石,是園林中藝術要求最高的要素。全園除兩塊獨立湖石峰以外,疊石毫無藝術性表現,從入口處水系置石,到西北角假山瀑布,呆而笨拙,不講求藝術造型。造山疊石,最講求自然二字。在流芳園如此大的水域空間中,用小石頭來做大的敞開水系空間的岸邊,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我們在創作設計中不可一味照搬江南園林的做法,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現實中,我們往往在最重要的環節上最捨不得投入精力和付出心血,在疊石技藝傳承上,今天的我們,很浮躁,我們的疊石技藝水准比起古人,差很多很多。倘若一個園林空間,假山疊石沒有處理好,再好的園林作品都會黯然失色。縱觀歷史上遺存的經典園林作品,無一不是處理好了建築與疊石、水系與疊石、植物與疊石這三者關系,方成佳作。
四是建築布局上稍有遺憾。入園處的庭院,倘若能結合江南園林院落布局,在玉茗堂和活水軒的西北角增加一些空間閉合手法,做出一番內庭院,會增加很多園林韻味。西部畫舫船身的布局角度是一大遺憾,稍作45度轉角,畫舫船則仿佛在水中開行,會更有意境。另外,正門入口處氣質遜色,造型簡單單一的景牆,比例不夠完美,沒有表現出江南園林的氣場;幾處連廊的結構形式過於單一。
風景園林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絕非紙上談兵,空談理論。作為園林從業同行,我表達一些自己對洛杉矶流芳園的淺薄認知,是希望同行的朋友們在建造其他園林作品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處理好造園三要素的關系,對每一個園林作品負責,不丟園林人的臉面,傳承中國園林藝術精髓,讓中國園林在世界園林中永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