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裝飾紋樣的吉祥性
日期:2016/12/15 2:04:07   編輯:古建築結構裝飾紋樣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現建築文化內涵的重要藝術手段。中國傳統古建築裝飾藝術異於西方古建築的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大量采用各種材質、形式多樣、寓意深邃的吉祥裝飾紋樣。建築是人類生存於世的必要條件,不可缺少。隨著文明的進化,建築在滿足生存的基礎上演化出更高要求。在吉祥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在建築裝飾上人們越來越多采用吉祥紋樣,以達到“祈福求吉”的願望。吉祥紋樣雖然依附於建築而存在,卻又相對獨立。單吉祥性紋樣,就有各式圖案上千種,如蓮花、寶相花等象征華麗富貴的植物紋樣,另外也有明清時期盛行的歲寒三友等。這些紋樣都蘊含有吉祥的含義,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與追求。古建裝飾的吉祥紋樣,既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同時賦予建築一種美的形式,吉祥文化與傳統建築的完美結合。
一 古建裝飾紋樣的起源
古建裝飾紋樣源於中國傳統吉祥文化,對它的解讀自然要從吉祥紋樣的源流說起。
早在新石器時期,原始人以狩獵采集謀生,生活質量較差,人們將生存的期望寄予上天的恩賜,於是逐漸出現了動物和植物的紋樣,與早期巫術有關,目的在於借超自然的力量實現某種願望。新石器時期彩陶、玉雕等器物中上大多有裝飾性圖案,如龍、鳳、龜、鳥以及雲紋、波紋、回紋等紋飾。龍鳳異獸等紋樣反映了原始人的圖騰崇拜,趨吉避凶的心理,而雲紋、波紋等紋樣裝飾則與天氣雨水有關,反映出原始農耕業依賴天氣,祈求風調雨順的心理。由此帶來的各種神靈都是古人膜拜的對象,這些內容廣泛出現在之後的文字、禮器、建築和生活用品中。
殷商、西周時期對原始鬼神的崇拜,在青銅器的裝飾出現了饕餮紋、夔龍紋、鳥紋、象紋等各種紋飾。春秋戰國以後,龍、鳳、仙鶴、鹿等紋樣已非常盛行,它們的象征意義基本確立。另外,這時期是一個思想開放的時期,此時出現大量具有現實意義的紋樣,如青銅器或漆器上出現的攻占、狩獵等裝飾。
秦代及兩漢時期的道教、黃老之學非常盛行,人們將神仙、靈獸等納入吉祥紋樣的題材,以祈求神靈的保佑並用以驅邪避災,所以羽化登仙、四神、大吉羊、大吉魚等吉祥裝飾很常見。在織錦上還出現了“萬事如意”、“延年益壽大益子孫”等寓意吉祥的圖案。另外,傳統吉祥紋樣中的福祿壽圖案也已經開始成型。漢代後期,中國傳統吉祥圖已初步形成體系,繪制於漢靈帝建寧四年(公元 171年)的《五瑞圖》,繪有黃龍、白鹿、連理枝、嘉禾、甘露五物,是真正具有審美文化蘊意及其形式美表現特征的吉祥紋樣。此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副吉祥圖案。
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年戰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百姓向往擺脫現實世界進入美好的精神世界。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佛教傳入中土,在此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因果輪回的觀念逐漸滲透到中原文化中,人們將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寄托於宗教,大量開鑿石窟造像,石窟藝術成為吉祥紋樣發展的載體。在這種情況下吉祥文化受佛教的影響,出現許多新的題材和形式,一些隨意且唯美風格的新符號如飛天、佛教人物故事、火焰等紋樣出現。同時,植物紋樣大量增加,如蓮花、忍冬、石榴和纏枝花紋等。蓮花紋樣本是中國本土紋樣,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後成為吉祥紋樣的重要題材。隨著社會發展及外來文化的相互交流,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大量唯美流暢的植物紋樣,並在其後的歲月中蓬勃發展。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在唐代,文化藝術空前活躍開放,中國本土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與佛教等外來宗教並行發展。但是佛教文化已成鼎盛趨勢,在唐代社會中占主導地位。於此相應,屬於佛教藝術的植物卷草紋成為裝飾紋樣的重要部分。隋唐以後,吉祥紋樣日臻完善,以花草為主的植物圖案,如“富貴平安”、“長命富貴”等以牡丹花為主要內容的吉祥紋樣。
宋元時期,受到社會思潮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呈現出宣揚儒家倫理為基礎的意象追求。吉祥紋樣開始被廣泛應用於“成教化、助人倫”的大潮中,出現一些新的題材,如鶴、鴛鴦等飛禽,動物紋樣中還增加了象、瑞禽等。此時的吉祥紋樣非常普及,一些寓意功名利祿和美滿團圓的吉祥紋樣在當時十分盛行。尤其北宋時期,由於手工業、商業繁榮,出現大批能工巧匠,他們用娴熟的技巧鑽研出大量風格華麗,內容豐富多彩的吉祥紋樣。另外,宋朝文輕武的政策使得人們不斷追求更高的對精神領域,人們將對神靈崇拜轉而向實際生活中。所以,宋代以後,裝飾紋樣風格趨向更加細膩而寫實的方向發展。
通過對前朝的不斷積累,到了明清時期,吉祥紋樣達到高峰期,甚至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繁榮,人口不斷增長,隨著建築和園林的大發展,人們不斷提高的生活質量要求更多精神需求,裝飾紋樣也隨之有了更多載體,例如年畫、門神等印刷品,民間刺繡、瓷器雕刻等。在建築和園林中的應用更加廣泛,處處可見寓意吉祥的圖案,如“連生貴子”、“百鳥朝鳳”、“金玉滿堂”、“麻姑獻壽”等圖案都非常普遍。明清時期,廣大民眾對吉祥的祈求,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民眾渴望平安,幸福的心理,也反映出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的演變過程。
人們借吉祥紋樣喻示美好憧憬和祝福,在慶典、節日、婚喪嫁娶時,都會使用相應的吉祥紋樣來祈福,在生活中,建築裝飾紋樣上吉祥寓意的表達也日臻完善。
二 古建裝飾吉祥紋樣的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建築對裝飾紋樣的應用非常普遍,從柱基、上架大木構件,斗拱、藻井、墀頭等都能看到寓意豐富的吉祥裝飾。下面依據吉祥紋樣應用於建築裝飾的載體,分為彩畫、磚雕、木構件、石雕四個方面分別介紹這些具有吉祥寓意的古建築裝飾紋樣。
(一)古建彩畫
在古建築上施以彩畫是中國古建的明顯特征之一,“藻繪呈瑞”概括了彩畫的重要文化取向,即用彩畫來傳達吉祥、寓意。彩畫是木結構建築的裝飾藝術,也是保護建築的重要措施。隨著歷史發展,彩繪又體現了裝飾和建築的等級功能。人們在彩畫中加入避凶祈福的內容,吉祥紋樣逐漸成為彩畫的主題。
一般來說,吉祥彩畫主要有象征健康長壽,如“松鶴延年”、“麻姑獻壽”、“玉堂富貴”、“壽山福海”等;象征夫妻恩愛,如“並蒂同心”、“鴛鴦貴子”、“連生貴子”等;象征應試中榜和加官晉爵的,如“三甲傳胪”、“喜報三元”、“丹鳳朝陽”、“旭日初升”、“馬上封侯”、“連升三級”等;還有象征降幅免災,如“天官賜福”等等。
彩畫是吉祥文化與建築藝術相互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古建築吉祥文化的突出表現。
(二)古建磚雕
磚雕是指運用浮雕、镂雕、圓雕等不同的形式,在素磚上雕刻出各種紋樣裝飾,是中國傳統建築重要的裝飾手法之一。磚雕的裝飾紋樣非常豐富,可大致概括為人物神祇、祥禽瑞獸、花草山水、器物、錦紋、文字符號等,這些磚雕不僅美化了建築,還表達了人們對富裕美好生活的企盼,包含著吉祥的寓意。明清時期官式建築磚雕裝飾的部位已形成規律,大多使用在墀頭、影壁、須彌座、什錦窗、屋脊和寶頂等部位,題材也更加豐富多樣。祈福納吉
是民間建築裝飾中運用最廣泛的題材,可概括為“福、祿、壽、喜、財”五個方面。古代工匠運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傳達吉祥寓意,如五個蝙蝠圍繞一個壽字象征“五福捧壽”。這些圖案寄托著人們世世代代的美好企盼與吉祥意願,反映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常見磚雕有一下幾種。祈盼子孫繁衍,如子孫萬代、葡松萬代、蒼龍教子等;祈盼生活幸福,如萬事如意、連年有余、喜上眉梢等;祈盼長壽安康,如靈猴獻壽、五福捧壽、耄耋樂秋等;祈盼家庭和睦夫妻幸福,如雙鳳棲牡丹、鴛鴦貴子、雙鳳朝陽等;另外還有象征品格高尚,如一品清廉、博古通今等等。
(三)古建木雕
中國古建在裝飾中常見精美的木作雕刻裝飾,並且“吉祥”也是各種木雕的永恆主題,人們以各種紋樣符號與文字符號結合來表達吉祥之意,構成了精美且內涵豐富的吉祥木雕裝飾。工匠們常以神話傳說、良禽怪獸、有吉祥寓意的植物紋、受人尊敬的人物等為題材,采用諧音、寓意、象征的手法,刻畫吉祥木雕裝飾。
在木雕裝飾中,吉祥題材大致有避邪類、祈祥類、夫妻和睦,子孫繁衍類、歌頌品格和氣節等類型。祈祥類,這類圖案從生活、仕途、長壽等方向表達祝福的企盼。夫妻和睦,子孫繁衍類,這類圖案既包括表達夫妻恩愛、感情長久、家庭和美之意的圖案,還包括祈盼多子多孫的圖案。歌頌人格類圖案表達了品格和氣節,另外還有以偉人為題材,歌頌愛國忠誠等高尚人格的圖案。常見逍教人物如八仙、太上老君,佛教人物如匕天、菩薩、羅漢等。另
外還有靈曾形象的圖案,達到驅凶避邪、鎮宅的目的。
三 古建裝飾紋樣吉祥性的文化特征
古人將紋樣運用於建築之上,希望通過對各種圖案的崇拜得到相應的庇護。這種觀念使得紋樣成為一種有文化內涵的符號,因此,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大多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內涵表達了吉祥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國古代人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具象紋樣的吉祥性
具象裝飾紋樣形成時間較早,它們通過具體真實的形象傳情達意,在表現它們體貌特征的同時注重文化意義的傳播。具象紋樣又有祥禽瑞獸紋樣和神仙人物形象之分,祥禽瑞獸常見的形象有龍、獅子、魚、鹿、鶴、蝙蝠等等。在皇家獅子被視為吉祥之物,許多皇家建築裝飾浮雕石獅,用意寶吉避凶、迎福納喜。魚也是常見的形象,“魚”與“余”和“玉”同音,所以象征榮華富貴。再如蝙蝠,由於“蝠”與“福”同音,於是便有了富貴長壽的吉祥涵義,逐漸演化為納祥接福的吉祥形象。這些動物形象運用在建築牆壁、地面鋪裝、門窗裝飾之中。神仙崇拜是中國傳統道家文化發展而來,是先民對生活的祈盼寄予神靈身上,從而求得保佑,祈求幸福的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對今生的生活非常重視,因此,神仙的形象以人的形象
為本,功利目的十分明顯。在建築裝飾中最常見的是福祿壽三星、麻姑獻壽等神仙人物形象,用於磚雕門樓、牆面、門群板木雕等,是民間最受歡迎的吉祥圖案。這些動物及人物吉祥圖案,是人們祈福求吉的強烈表現,幾種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二)抽象紋樣的吉祥性
抽象紋樣有幾何抽象紋樣和草木抽象紋樣,古人對一些植物的崇拜和敬畏之心逐漸與吉祥紋樣的象征涵義相吻合,如雍容華貴的牡丹,被視為富貴、吉祥之物,又牡丹而來的抽象紋樣被大量用於園林鋪地拼花,磚雕門樓等方面。梅蘭竹菊不畏嚴寒,象征高潔典雅,門窗裝飾冰梅圖案,涵義寒窗苦讀。如意紋是由靈芝抽象而來,衍生出長壽健康的寓意,運用在建築門窗木雕刻以及牆體浮雕裝飾之中。另外,受到中國民間傳說和本土的道教的影響,逐漸形成一些抽象紋樣如鎖紋、方勝紋、魚鱗錦紋等。鎖紋,有環扣相連,抵御外侵的涵義,後衍生出象征永結同心之意。有些則來自佛教,回紋、火焰紋、萬字紋等都與佛教有關。如火焰紋,象征光明,祥光普照。再如盤長,佛教原意為“佛說回環貫徹,一切通明”,後有生命或好事延綿不盡之意。
(三)文字符號的吉祥性
研究發現,許多紋樣是從古文字演化而來,這些文字在歷史演化中逐漸發生變形,其中一部分變作裝飾符號。“壽”字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在古建築裝飾上大多取古代篆書壽字的字頭部分,作對稱或美化的加工,逐漸演變成造型多變的紋樣,形式有上百中之多,寓意長命百歲。“喜”字是歡樂之意,據說宋朝宰相王安石年輕時赴京趕考被招婿,成婚時恰有人來報金榜題名,高中狀元,王安石在門上提筆寫下雙喜,是以喜上加喜。從此後人們紛紛
效仿,雙喜符號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吉祥紋樣沿用至今。這些文字符號逐漸形成體系,在傳統建築裝飾中用於門窗格心、門樓磚雕、圍欄之上。
四 結 語
中國古建築裝飾紋樣源於千百年來傳統文化的積澱,源於中國特有的人生觀和審美觀。它在裝飾環境、建築空間及滿足視覺的同時,被視為有祈福力量的吉祥性符號。吉祥紋樣便具有公眾皆認的象征涵義,從而使得這種符號不斷延續發展,形成統一的建築裝飾吉祥文化。紋樣的吉祥性本身即是一種心理寄托,它反映出先民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古建裝飾吉祥紋樣作為一種象征文化,具有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