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從單體建築到建築群,從村鎮到城市,從陵墓到園林,總之一切人工創造的生產生活環境,無不重視它與自然環境的統一與協調,首先表現在選址以及進一步表現在對自然物的利用和處理上。中國古代建築善於相度地形、依山面水、選擇陽光及風向;善於因地制宜,組成起伏的山城蜿蜒的水箱;善於就地取材,根據不同氣候與地質,建築土窯、石窟、干闌與木寨;善於把山水林木組織在建築周圍環境之中以構成統一的整體。現在探得或發掘出來的五六千年前的氏族部落遺址,大都是後世的居民點及市鎮,說明起初選址即已達到相當合理的程度。中國歷史上首先出現的統一大帝國秦,其新首都鹹陽的規劃,即是背以北坂,面向終南,“表南山之巅以為阙”借助自然形式增助其帝國都市的氣勢。隋都洛陽的選址與規劃也是把城市與山水結合的很好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