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北京古建築色彩藝術

北京古建築色彩藝術

日期:2016/12/15 2:04:05      編輯:古建築結構

    北京是舉世聞名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與文化長期的綜合積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北京古建築,有城池、宮殿、壇廟、苑囿、住宅、園林、寺觀、陵墓等諸多類型。這些古建築對於色彩的應用有著極高的造詣。北京人以自己的色彩傳統及傾向、自然環境氣候特點、建築空間結構、建材性能、飾面顏色及嚴格的等級制度等,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北京古建築的色彩藝術。

    本文是在對北京地區古建築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對其色彩特點的研究。概述如下:面積對比

    面積對比是將建築群體用色彩組合在基本色域之中,根據基本色域面積的大小進行對比。

    北京古城建築色彩基本上可歸納為兩個色域:一、無彩色域的四合院建築;二、高彩色域的宮殿、壇廟、苑囿。北京城面積為八十多平方公裡,其中高彩色域的建築不足一公裡,除部分水系和綠地外,大面積的無彩色域與相對小面積的高彩色域進行對比,襯托出宮殿建築輝煌、燦爛。北京城在大面的無色彩域內,點綴一些色彩華麗的宮殿、壇廟、苑囿、陵墓,使其不孤立和集中。尤其是建築裝飾中彩畫的應用,盡管從宮殿到壇廟、苑囿、陵墓、商賈和民居等建築均有嚴格的等級差別,但其色彩主調強彩度的藍綠色是不變的,它們象斷斷續續的線,將色彩引導、擴散到無彩色域之中,溝通了建築之間的聯系,調節了不同建築群體色差的懸殊感,使所有的色彩形成有機的整體,統一了城市的建築裝飾風格。面積與色彩在畫面中的對比可互相彌補,相輔相成。

北京古城的色調是按照統一的色彩構思而創作。從四周向中央看色調的組合,宛如一部成功的音樂作品,有主旋律,有低潮、有高潮,在無比熱烈激情的色彩和弦中,有無聲的空白,最後以無限柔和的灰色呼應樂曲的開始,做為樂章的結尾。留給人以高昂的情緒和對無聲的回味。

    明度對比

    由於明暗程度差別而形成的色彩對比。明度對比在色彩構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色彩的層次、體感、空間關系主要靠色彩的明度對比來表現。在傳統建築中,黑、白、灰三個層次的明度對比反映在幾種不同的建築之中。

北京的宮殿、壇廟建築不僅色彩變化豐富,素描關系也頗厚實而有層次。這就體現在不同色彩的明度值在色階上的變化:黃瓦、青綠彩畫、紅牆、紅柱,每種色彩的明度相比基本上構成了一個逐步暗化的色階,這種從明到暗,含蓄漸深的明度對比。逐步加重了色彩的份量感和形體的造型能力,因而增強了單體建築的穩定感。

在宮殿、壇廟、苑囿、園林、寺觀、陵墓建築中,灰色大量地應用於室內外地面、庭院的鋪磚、漢白玉石雕欄桿和台基設置在灰色的地面之上,使灰與白的對比應用自然得體。遠望色彩度極為艷麗的建築,在白與灰的襯托下像一座碩大精美的工藝之作。中等明度的灰在顏色主體中位於色階的中間,同各種色相結合,形成了准確相應的補色效果,從而使白色獲得了生命。灰與白的對比又用吸收力量的辦法,使各種強烈的對比色變得整體感很強。松弛的灰色同周密的白色,使單體建築的色彩更加臻於完美。

    由於封建時代的建築等級規制,又因北京年平均氣溫較低,春秋兩季風沙大,民居由淺灰色抹牆上身,中灰色磚砌牆下肩,形成淺灰與中灰對比,使灰色的四合院自成一體。所使用的這兩個灰度級,在冬天與北方遼闊的黃土地,在春天與原野上的各種綠色,在夏天與濃綠,在秋天與豐富多彩的秋葉都形成惬意的配合。隨著建築等級的逐步提高,北京古建築色彩也逐漸變得濃重。如王府、商賈府底由中灰色磚與深灰色的瓦組成,形成中灰與深灰的對比。當灰色的民居、商賈府邸四合院建築包圍在宮殿、壇廟、苑囿的周邊時,又給高色相、高彩度、高對比的皇家建築群以極好的襯托,這是形成北京占城建築色彩的主要因素之一。

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是因各色相之間的差別形成的對比。在色相環中紅、黃、綠、藍是最飽和、最鮮明的色相對比。它們處於顏色主體表面離中心軸最遠的位置。

    古建築彩畫的色相對比:

    藍紫/藍綠/紅/黃

    將每組建築及彩畫當作一個有機體,用色彩來規劃。把紅、黃、綠、藍色相加以嚴密而巧妙的組合,使這些色彩所具有的獨特品性和專門質量,在視覺上形成的光輝和色域組織在一個光色相應的整體中,創作出獨具特色的色相對比,予莊嚴、沉穩的建築以活潑而強烈的表現力,在實質上強化了建築的外在藝術形象。

 北京古建築的色相對比

┌──┬──┬─────┬──┐

│價  │瓦面│檐下      │門窗│

│    │    │          │(柱)│

├──┼──┼─────┼──┤

│宮殿│橙  │藍紫、藍綠│紅  │

├──┼──┼─────┼──┤

│壇廟│藍綠│藍紫、藍綠│紅  │

├──┼──┼─────┼──┤

│陵墓│黃綠│藍紫、藍綠│紅  │

└──┴──┴─────┴──┘

   彩度對比

    把不同彩度的色彩,相互搭配,根據彩度間的差別,可形成不同彩度的對比關系。彩度對比在這裡是強彩度與低彩度與無彩度之對比。

    北京古建築色彩彩度很高,從最高值的屋頂到地面建築各部分用色中,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彩度對比由強至弱而產生的效果是如此地富有層次:

    琉璃屋頂—橙色—陽光下

    檐下彩畫—藍紫—陰影中

    檐下彩畫—藍綠—陰影中

    檐下彩畫—紅色—陰影中

    柱和門窗—紅色—陽光下

    柱和門窗—綠色—陽光下

    牆面—紅色—陽光下

    石欄桿—白色—陽光下

    灰磚地面—灰色—陽光下

    頂、柱、門窗、牆、欄桿、地面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光,亮度高,彩度值由高漸低形成漸次對比。檐下彩畫在陰影中吸收光,亮度低,藍綠色在陰影中更能顯現出它的光輝,自然形成較深的層次,同時亦強化出建築整體在陽光下的色彩美。

    在苑囿、園林、宅邸、鋪面建築中使用的蘇式彩畫,其枋心包袱的暈色使用五至十三道煙雲的退暈色階—個強度的純色與十二個加入不同等量白色的混合色對比。這種多層次的退暈色階的彩度對比起源於宋朝,歷經七百余年演變,一直沿用至今。

    我國民間畫工在色彩運用方面流傳著這樣的口訣:“軟靠硬,色不楞”。“軟”即暈色,“硬”即純色。暈色靠著純色,顯得剛柔相間,色彩柔潤而不生硬,非常美麗。傳統建築彩畫就是采用這種“軟靠硬”的用色技法,使色彩的彩度對比韻味無窮。彩畫的主色調為青綠色,這兩種顏色在應用時分別滲入不同程度的白色,產生退暈的色階;這兩種色彩彩度對比應用於絕大多數古建築彩畫設色中。

    冷暖對比

    是因色彩感覺的冷暖差別而形成的對比。中國古建繪畫色彩分為“陰陽”兩類。“陰類”就是冷色調,“陽類”即暖色調。在色彩的幾種對比中,冷暖對比提供了色域的最大可能帶來了色彩和諧的條件。在色相環中,紅、黃、綠、藍是最艷麗的顏色,亦最能明確地顯現出色彩的冷暖性,在陽光的照射下,煥發出強烈的冷暖對比。

    以北京傳統建築中的宮殿為例:采用黃瓦、紅牆、紅柱、紅門窗。黃與紅色屬“陽類”色,色性最暖,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金黃色光芒的瓦頂使紅牆、紅柱、紅門窗顯得更加火紅,暖色充分地發揮了它的“陽剛”之威。而處於黃頂、紅牆、紅柱、紅門窗之間的挑檐部分,由於頂和光線角度投下的陰影部分;檐下和梁杭枋卻巧妙地運用了“陰類”色—藍、綠冷色,並在此巧妙地施以彩繪,使“陰柔”之美在其中得以充分地顯現。

    宮殿建築借助於光的投射原理和色的特性,把光和色結合起來,體現出光環境中的色彩氣氛,使天然光影下形成的“陰陽”色調變化蘊發著種種美妙的情感和變化;略帶紅色的黃琉璃瓦呈橙色,在色彩感覺中似乎暖於紅色,明亮而輕巧,在燦爛的陽光下顯得更加輝煌。由於它被皇權和宗教所壟斷,在宮殿建築中專用這種顏色,不僅使碩大的屋頂顯得不太沉重而且增強了宮殿建築的權威和神聖。由於紅色的質感重,顯得充實、穩重,有份量感,用紅色做牆和柱使得建築能更承重,非常堅固。在檐下的陰影中,冷色巧妙而有機地組合成藍綠色塊。藍色易與天空溝通,綠色易與地面相連。這種冷色調在陰影中顯得空氣感很強,輕盈而遙遠,不僅給沉重的大屋頂帶來輕松感,還增強了建築的高度感,使宮殿建築顯得更為神秘莫測了。另外,冷暖色調的對比不僅加強了建築外立面在空間中的形體感,同時也使室內環境色彩充實豐富。宮殿內柱多用紅色、金色—為暖色調,天花、梁架彩畫用藍綠色—為冷色調;由於暖色給人以擴張的心理感覺,柱子顯得粗壯、穩固,富有承重感,天花和梁架的冷色則顯得輕盈高遠,由此而創造出色彩配合得宜的室內空間。

冷暖色調的對比利用色彩效果使其表現力具有科學的高度,例如:物體在光的照射下亮部被光反射,暗部被光吸收,色彩關系因而顯得和諧而有秩序,這符合光的原理。古建築憑借自己言簡意赅的色彩語言,_以強烈的對比激動觀者的情感,進一步塑造出形體的空間感,不僅僅局部美觀,而且總體關系也很統一,給建築以頗大的藝術表現力。

補色對比

    在人類的視覺中需要相應的補色對特定的色彩進行平衡。補色的規則是使色彩布局和諧的基礎。遵守該規則,即可在視覺中建立起平衡來。若補色之比例使用得當,就會有一種穩定的形象效果。

橙黃色的屋頂與蔚藍天空的互補關系,形成了自然的補色對比;黃頂紅牆,在檐下陰影部分繪以青綠彩畫,使紅黃與藍綠互補,人為地強調了建築整體的補色對比;彩畫又以青綠為主色,在其中點綴上鮮明彩度的紅、黃色彩點,即人工的創造了局部補色對比。

    北京宮殿建築從大空間到小空間:天空—建築、建築—裝飾、裝飾—牆體,即蔚藍/橙黃、橙黃/藍綠、藍綠/大紅,每對補色都有它們相對的獨特性,而每對色彩在其互補強度的漸次變化中逐步地建立了平衡關系,色彩的色性逐漸地加強,變得凝重。陰影中裝飾的補色運用,是同色彩明度有關聯的綜合運用,使群青、二青、三青、巴黎綠、二綠、三綠、銀米、石黃、少量的黑與白組成一體,所收到的聯合效果,雖不比明度鮮明的建築用色擁有更充分地

空間,然而運用補色對比的色彩配置、色彩轉調方法、節奏變化所形成了一種色彩設計技法,既有很強的裝飾特性,又增強了建築的空間感。

同時對比

    同時對比是由於人的眼睛對一種特定的色彩同時要求它的相對補色,如果這種補色實際上沒有出現時,人的眼睛就會自動調節,將其產生出來。同時對比所產生的這種補色現象是人眼的一種感覺功能一種視覺後像,也可稱為錯覺。這種錯覺在人眼中所引起的興奮和強度不斷變化,把拘束的色彩改變為自由的、富於表現力的和諧色彩。

    北京古建築的色彩對色相的選擇、色域的劃分,能夠同時對比並收到實用效果,並使每項色彩主題發揮其正確的色彩關系。黃琉璃瓦與蔚藍色的天空的同時對比,由於它們不是完全的補色關系,在對比的同時天空仿佛彌漫著淡紫色的霧,形成了黃/紫的補色關系,使建築的色彩顯得熱烈艷麗,天空顯得沉靜蒼茫。黃瓦紅牆與藍綠彩畫的同時對比,加強了互為補色關系,使熱烈的更加熱烈、沉靜的更加沉靜,色感更加艷麗飽滿、對比更加鮮明。這種關系由於色域分布的不平衡,而引起著色表現主義的強烈效果:布滿暖光的黃頂、紅牆取得了更大的色域;陰影中以藍綠色為主的多色同時對比,具有一種抗拒誘感的效果,它在自己的位置上充滿活力的顫動著,激起觀察者強烈的情感,從而減輕了“大屋頂”在建築中沉重的壓抑感。

色與形的結合

    西方抽象派畫家為了加強對色彩的認識,曾把色彩與形體結合起來理解,他們將黃色比作正三角形,有著激烈、尖銳、醒目的效果。黃色的性質:活躍、銳利、明亮而輕巧。紅色比做正方形,顯得穩定、有重量和確定感,紅色的性質:充實、有重量和確定感。青色為正圓形,有著團結而不可分離的象征,輕快、柔和、富於活動性,使人感到有充分的流動感。

    青色的性質:透明而輕快,有浮動感;橙色是黃與紅的折中,為等腰梯形;綠色是青與黃的折中,為圓角三角形;紫色是青與紅的折中,為圓角正方形。其性質也分別與相應的折中色相吻合。

    北京的宮殿建築恰巧是這種色與形的結合,如:黃中呈紅的屋頂,正面看是梯形,側面看是三角形;紅色牆體為方形;夾在頂與牆之間的部位—青綠彩畫為圓形和圓角三角形。如果我們用這些形體給建築造像,看起來它們是多麼醒目、充實、穩定固而又富於變化。黃、紅、藍、綠四種主要色彩與多樣變化的形體相吻合,使我們北京的傳統建築性格鮮明,具有無窮的魅力。而我們的祖先對色彩與形體的理解和應用要比西方早好幾個世紀。

色彩的象征

    在建築物上添加色彩,遠在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懂得營建部落之時,便已有。唐宋以後,我國建築朝向精致華麗的風格發展,色彩的種類不僅大幅度增加,同時也建立了一套著色准則,到明清之時已有等級嚴格的規制,以供營造匠師參考。

    色彩在戰國人的思想觀念中,除了具有“顏色”的功用之外,同時也是權力、地位、方位及自然的象征。

    在古代人的思想中認為紅色代表吉祥,黃色代表權力,紅、赤、丹色是中堅、主力、強大生命的象征。誰掌握了政權,誰就希望自己的社稷長久,江山穩固,所以唯有皇家建築能施用代表吉祥和權利的紅、黃色,從而深化了尊卑等級。

    就“地位”的象征而言,周代規定天子宮堂的析條為丹朱色,諸侯為黑色,大夫為綠色,士為土黃色;清代規定公侯的門屋為金色,一至二品官為綠

色,三至九品官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

    漢朝色彩與五行觀念結合,於是又有“方位”的象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合稱為“四向”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青、白、朱、玄(黑)加上居中的黃(土)總計五色,為基本色;這些顏色進一步地與自然現象結合:左青配東方,春,屬木;右白配西方,秋屬金;前朱配南方,夏,屬火;後玄配北方,冬屬水。天地萬物盡用於上述各屬性之中,即使萬物之靈的人類也不例外。於是,色彩就得適性來搭配-一一朝廷居中,屋瓦用黃色,太子居東宮,屋瓦用青色;各得其所。

    另外,祭天用的天壇祈年殿、皇彎宇為藍色;祭地用的地壇、先農壇為黃色,則是前面提到的“自然”象征。天為藍色,地為黃色,這是先民觀察自然後所得到的整體概念。

    北京古建築(四維空間)恰當地應用多種色關系的對比,把光與色的表現力、視覺作用、心理影響等有效地發揮出來,使有限的顏色產生出無限的色彩效果,顯示出光與色的綜合藝術,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同時在建築環境裝飾中利用色彩對比使建築產生均衡感、尺度感、節律感及秩序感。我們不能不驚歎這色彩藝術的獨特構成,以及古代勞動人民的才智。

    北京古建築的色彩藝術在需要與可能條件下的定式及其表現出的地域性格、傳統文脈、城市美學、建築美學的妙喻,有著從俗到雅升華的美學和藝術品位,為華夏傳統文化增添了璀燦光輝,在世界建築藝術領域獨樹一幟,賞心悅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