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古建中窗的幾種形式(一)

古建中窗的幾種形式(一)

日期:2016/12/15 2:03:59      編輯:古建築結構

直棂窗

直棂窗是用直棂條在窗框內豎向排列猶如柵欄的窗子,這是棂條最為簡單的一種窗子形式。直棂窗因為具體做法的不同,還可細分出不同種類,除了較為常見的豎向直棂條形式外,還有破子棂窗和一馬三箭等變體形式。

破子棂窗

破子棂窗是直棂窗的一種,,其特點就是在“破”字上它的窗棂是將方形斷面的木料沿對角線斜破而成即一根方形棂條破分成兩根三角形棂條。安置時,將三角形斷面的尖端朝外,將平的一面朝內,以便於在窗內糊紙,用來遮擋風沙、冷氣等。

一馬三箭窗

一馬三箭窗也是直棂窗的一種,它的窗棂為方形斷面,這是它與破子棂窗的不同點。但它的特點還不在此,而在於直棂上、下部位各置的三根橫木條,也就是在一般豎向直棂條的上、中、下部分再垂直釘上橫向的棂條,使之比只有豎向直棂條的窗子更有變化。、

檻窗

檻窗是一種形制較為高級的窗子,是一種隔扇窗,即在兩根立柱之間的下半段砌牆牆體,牆體之上安裝隔扇,窗扇上下有轉軸,可以向裡和向外開、關。說得明白一點,檻窗也就是省略了隔扇門的裙板部分,而保留上段的隔心與環板部分。檻窗多與隔扇門連用,位於隔扇門兩側。因為它的通透的花式棂格,所以不開窗也能透光透氣作用,不過,在寒冷的季節裡窗棂內會貼上窗紙,後來也有裝玻璃的。

檻窗與隔扇門保持了同一形式,包括色彩、棂格花紋等,使得建築外立面更為統一、協調、規整。皇家建築上的窗子大多為檻窗形式。一些大型的住宅和寺廟、祠堂等也多有運用。特別在南方的民居建築中,比北方地區更多地采用檻窗形式。

之所以有“檻窗”這樣的概念,這是與“檻”緊密相聯的,那麼什麼是“檻”呢?

用以安裝門窗隔扇的框架叫做檻框,分為檻和抱框兩部分,由此可見,檻是門窗框架的一部分。抱框是門、窗扇左右緊貼柱子而立的豎向木條,也叫抱住。而檻則是檻框中的橫向部分,是兩柱之間的橫木,位於最上面緊貼檐枋的叫上檻;橫披之下門窗扇上的叫中檻,中檻也叫掛空檻,南方則叫照面枋;而最下部貼近地面的為下檻,南方叫腳枋。一般建築多在上、中檻之間安橫披,而在中、下檻之間安裝門扇、窗扇。較矮小的房子只有中、下兩檻,所以也就沒有橫披。

天窗

檻窗、支摘窗、直棂窗、漏窗等,都屬於牆面窗,也就是開設在牆體上的窗子。除此之外,還有極少部分地區的居民使用天窗,也就是開設在屋頂上的窗子,多用於采光。較為講究的天窗多用亭式或房式結構,在亭或屋的四面開窗,與大屋頂形成統一的格調,並且,使建築的造型更為豐富優美。

支摘窗

支摘窗是一種可以支起、摘下的窗子,明清以來在普通住宅中常用,在一些次要的宮殿建築中也有所使用。支摘窗一般分上下兩端,上段可以推出支起,下段則可以摘下,這就是支摘窗的由來,也是它和檻窗的最大區別,此外,支摘窗在形象上也與檻窗不同,檻窗是長方形,而支摘窗多是橫置的。

支摘窗沒有風檻,兩抱框直接與榻板相連。風檻是安裝窗扇的框檻中的下檻,較小;而榻板則是平放在檻牆之上、風檻之下的木板。

支摘窗在南北民居中又有不同的具體樣式。北方常在一間當中立柱,隔成兩半,分別安窗,上下兩扇一樣大。南方則常在一間當中立柱兩根,分為三等分安窗,並且上段支窗長於下段摘窗,一般比例為三比一。而蘇杭一帶的園林與民居中,支摘窗多做上、中、下三段,富於裝飾性。這種上、中、下三段的支摘窗,又稱為和合窗,其上下窗扇固定,中間窗扇可以向外支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