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築彩繪修繕保養
日期:2016/12/15 2:00:37   編輯:古建築結構1古建築彩繪的作用
古建築彩繪的作用有三,首先,中國油漆彩繪在本質上確實起到對木質構件的保護作用,包括與空氣和雨水隔離、防污染和腐蝕等。其次,在中國歷朝歷代中,每個朝代的建築彩繪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甚至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彩繪圖案的風格和特點也不盡相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建築彩繪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特點和文化,具備歷史和文物保護價值,對考古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第三,無論任何一個朝代的建築彩繪,都是從當時的審美觀出發,設計得精美絢麗,象征著富貴、權利和一些特殊意義,但都脫離不開美觀這一軸心。鑒於以上3 點作用,在彩繪修繕中,我們既要達到保護構件的作用,又要不完全破壞歷史風格,還要恢復原有的觀感,這在修繕施工的具體操作中就要求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此,在彩繪這一特殊專業的修繕中,我們沒有必要對原有彩繪全部翻新或完全保持不變,而是要針對具體的現狀進行具體的分析。在修繕工藝和技術處理上,可以將傳統的施工工藝和現代的施工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更加耐久和保留歷史觀瞻的效果。
3 古建築彩繪修繕工藝要點
在仿古建築的修繕中,油漆彩繪的風格和特點並未延續單一任何朝代的彩繪風格特點,而是綜合了各朝代的藝術特點,所以在修繕時,對沒有產生片狀脫落和嚴重破壞的部位,我們應采用保留原有藝術風格,進行彩繪除塵、保養封閉的處理方式,保留其歷史價值和歲月的滄桑感,以免畫蛇添足;對於嚴重破壞的部位,通過查找歷史資料、圖片並邀訪了解當時情況的老一輩知情人士,然後對其進行修復和復原。針對工程特點,並依據文物修繕的相關技術要求和處理方法,制定工程的主要工作內容、技術要求和工藝做法。對梁枋和天花彩繪的修復,首先要觀察損傷的程度。一般情況下,這部分彩繪都在室內,基本沒有經過風吹雨淋和腐蝕污染,大部分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破壞,修繕主要看彩繪的表面是否有片狀脫落和基層地仗空鼓;如無此情況,最好保持原樣不動。因為無論我們怎樣恢復,都已不再是原始遺留,無法保留一致的染料和繪制手法,歷史價值自然也就不同了。如果表層有片狀脫落,可將脫落的周邊用細砂紙輕輕打磨平,以利於重繪部分的粘結,脫落部分均砍到度面,但要注意不得傷到原有度面,然後嘬漿(水∶稀料油=1∶0.8);嘬漿要嘬足,要進行壓度,並且要壓透,不得漏壓。如有存漿,再用度扎子壓實漿直至有漿擠出,防止空鼓現象發生。再用細灰補平,待完全干燥後,按照原有的傳統工藝,選擇配置盡量相同的染料和顏色,重新參考原樣繪制。對於一麻五灰地仗出現脫皮現象的,應在空鼓處鑿孔注聚酯乙烯乳液粘牢;斷裂處應用環氧樹脂粘牢,再用釘釘牢。地仗表層破裂的,應在重新油飾之前用細膩子或細灰通抹,但要注意必須將縫內擠嚴,干後磨平淨;如裂縫較大時,要先用聚酯乙烯乳液侵入裂縫將其粘牢,然後再抹細灰蓋縫。原有的彩繪除塵,用吹球和軟毛刷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進一步清掃表面浮塵;不可動用鐵質工具,不允許使用水來清洗,因為舊彩畫顏色年久脫膠,極易被沖落,水浸也會對舊地仗與構件帶來危害。對於有浸染班底的用荞麥團滾粉即可,同時用竹簽和牛角刀小心剔除彩畫表面頑固灰痕,在最少傷及彩畫的前提下清除粉塵、污染,然後過色還新。外檐油漆彩繪,多受風吹雨淋,腐蝕脫落嚴重。在修繕時,局部修理可能無法滿足整體性的美觀和統一協調,多數需要全部翻新。但是在全部更新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古建築的外檐彩繪都經歷了風雨和歲月的洗禮,即使修繕翻新,也要考慮顏色的配置,不要過於鮮艷,盡量在原有顏色上加上少許的鵝黃即可,否則整體的觀賞效果就失去了歷史的滄桑感。在清除地仗之前,除照相留存資料外,還需認真將舊彩畫過稿;有瀝粉的彩畫,需用上等宣紙拓墨留存,並標明部位、記錄色彩;無瀝粉的彩畫,需用拷貝紙拓描,並進行認真整理。起譜子時認真對照,無誤後方可實施。仿古建築中的裝飾柱的地仗油飾,是施工中的難點之一。經多種現代工藝試驗之後發現,與傳統的工藝做法相比,還是傳統工藝能夠保證持久的效果,尤其是晝夜和四季的溫差比較大的北方地區,所以在外柱的處理上仍是采取傳統工藝為好。具體做法:鏟除至基層→砍斧跡→汁漿→捉縫灰→掃蕩灰→披麻→壓麻灰→中灰→細灰→磨細鑽生→墊光油→兩遍二朱紅→上光油。捉縫灰(油滿∶血料∶大=1∶1∶1.5),表面汁漿干後,進行捉縫灰。捉縫灰前要將大木表面清理干淨,用鋼板式開刀將油灰在縫隙中橫掖豎刮,以使縫內油灰壓實飽滿,切忌蒙頭灰(表面有灰,縫裡無灰)。如構件有缺損(缺稜少角),要用灰將其修整好。待捉縫完全干後,用金剛石或瓦片將其磨好並清理干淨,為掃蕩灰打好基礎。掃蕩灰(油滿∶血料∶中籽灰=1∶1∶1.5)又名通灰,是使麻的基礎,將構件滿刮油灰一遍,構件要平整,柱子要圓直,此工藝需3 人同時施工,其中1 人用皮子在前面插灰,1 人過板子,1 人用鐵板在後面撿灰。待油漆完全干後,用金剛石或瓦片將其磨好並清理干淨。披麻是古建地仗一道重要的工藝,可分為開頭漿,粘麻,壓麻,磨麻等幾道工序。其中開頭漿是用糊刷沾油滿血料,塗於掃蕩灰上,要均勻、薄厚一致,頭漿厚度以浸透麻絲為宜,不宜過重。粘麻是將梳好的淨麻粘於油滿血料上,要垂直於木紋粘,構件交叉或陰陽角處,仍須垂直於木紋粘,不得順粘;披麻的厚度要均勻、平整,防止出現凹凸現象。麻粘好後,用麻壓子把麻隨粘隨壓實,壓麻時應先由陰角入手逐次壓實,然後再壓兩側,使油漿浸透麻的表面;壓麻時陰角一定要壓實,不得懸空,不得起翹,防止出現“崩鞅”;壓完麻後,再進行“潲生”、“水壓”,並仔細檢查麻面,防止干後出現干麻、余漿、崩鞅等現象。待麻徹底風干後,用砂石或瓦片將其輕輕滿磨一遍,以磨至麻絨浮起為止,但不要將麻磨斷;磨好後,將麻絨打掃干淨,為下一道工序打好基礎。壓麻灰(油滿∶血料∶中=1∶1.5∶2.3):此道灰壓於麻面上,要來回扎實,使壓麻灰與麻緊密結合後,用板子順木件模刮,如裝修有邊框線,則先要扎線,所扎出的線條要粗細均勻,橫平豎直。待壓麻完全干後,用金剛石將其磨好,並清理干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