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獸,鸱吻,鸱尾
日期:2016/12/15 1:23:54   編輯:古建築結構相傳鸱吻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鸱吻為其中之一。中國古代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
初作鸱尾之形,一說為蚩(一種海獸)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災。後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稱“龍吻”。初作鸱尾之形,一說為蚩(一種海獸)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災。後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稱“龍吻”。相傳鸱吻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鸱吻為其中之一。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鸱鳥,也就是鹞鷹,說虬尾是水精,噴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虬尾似鸱,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鸱吻,能避火災。
歷史記載
鸱吻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王右軍 《告誓文》﹞ 開元 初年, 潤州 江寧縣 瓦官寺 修講堂,匠人於鸱吻內竹筒中得之。”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上:“蚩者,海獸也。 漢武帝 作 栢梁殿 。有上疏者雲:‘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見其吻如鸱鸢,遂呼之為鸱吻, 顏之推 亦作此鸱。”《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五年》:“其馀官稱,多所更定,宮殿悉除去鸱吻。” 相傳鸱吻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鸱吻為其中之一。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鸱鳥,也就是鹞鷹,說虬尾是水精,噴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虬尾似鸱,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鸱吻,能避火災。“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種凶猛的大鳥。像這種吻獸在大雄寶殿房頂上共有十個。其中正脊兩端各有一個,垂脊四個,岔脊四個。所以有“九脊十龍”之說。意為每天有十條龍守宮殿。這些琉璃吻獸在建築上還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頂兩坡的交匯點,雨水從交匯點的縫隙容易滲入。吻獸在此起到嚴密封固瓦壟,使脊壟既穩固又不滲水。人們還會發現,鸱吻的背上插一劍。相傳,這把寶劍是許遜(公元239-374年,晉道士。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學道於吳猛,後舉孝廉,曾為旌陽縣令,感晉室棼亂,棄官東歸,周游江湖,傳說東晉寧康二年在南昌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或旌陽)的劍。鸱吻背上插許遜的劍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遠噴水鎮火的意思;另一傳說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這裡取避邪的用意。
歷史淵源
鸱吻從何處來?這要從中華民族龍的文化說起。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征;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龍所具有的那種威武奮發、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龍文化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崇拜龍,希望龍能幫助避邪除祟,幫助戰勝自然災害(古人對天災、火患、雷電等自然現象不了解,認為這是龍的駕馭驅使),給人們帶來吉祥……龍文化的延伸由“觀念”--龍的傳人、龍的崇拜,到龍的服裝、裝飾器皿和用具,到傳統建築上的"避邪物",可以說,文化涉及到哪裡,龍文化就延伸到哪裡。因此,在古建築中更少不了龍的文化。尤其是在中華傳統建築上的雕塑裝飾物上。 房脊上的龍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漢代。1960年,中國在湖北省沙市郊區發現現存最早的紀年脊獸。在一件筒瓦脊獸的瓦內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見中國建築上出現吻獸,至遲在西漢時期就比較完備了。 通常置於古代大型建築的屋脊上的“避邪物”,傳說可以驅逐來犯的厲鬼,守護家宅的平安,並可冀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為此,不論是建築等級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飾有"龍"來避邪,並以此來顯示宅主的職權和地位。 古人傳說,宮殿、廟宇等屋脊上裝飾“龍吻獸”可避火災,驅魑魅。起初並不是龍型的,是由簡單的翹突逐漸形成動物形的脊飾,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圖屋脊兩端就有這類裝飾物。鳥形演變為鸱尾(傳說是一種海中能滅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出現張口吞脊的鸱吻。宋代以後龍形的吻獸增多,清時已很普遍,表面飾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脊上插著一柄寶劍,藝術形象完美,稱為“正吻”、“龍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戗脊上則常用獸頭,這些獸頭順著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獸。吻獸的使用也逐漸形成較嚴格的定制和比較嚴密的格局。 “龍避邪”,平民百姓住宅飾以素瓦或陶質者為多,一般不得用大型的龍吻獸;廟宇、官宅、宮廷則以金黃琉璃瓦者為多,而且造型個大蒼勁、華麗美觀。我國目前最大的“大吻”在故宮太和殿的殿頂上。它由13塊琉璃件構成,總高3.4米,重4.3噸,是我國明清時代的宮殿龍飾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龍避邪”千年演變,各歷史朝代在使用上並無定則,各自形成獨特的風格。至清代"避邪物"始成定制。規定:翼角處“騎鳳仙人”之後的“走獸”皆用單數,數量最多可達11個。如最高等級的殿宇,故宮太和殿的垂脊獸的數目就是11個。而地方建築物上的“避邪物”則自有習慣,而且南北地域各有差別,多不遵守官制,走獸造型亦生動活潑、曲線優美、氣質精秀、樸拙渾厚、神態各異其趣。 從“龍避邪”的普及,可知中華民族建築文化和風土人情,及人們祈盼安寧、幸福,企盼在同天災火患斗爭中得到“仙人走獸”之幫助,以“驅鬼魅”、“鎮宅”、“避煞”、“破邪”。如裝龍飾物可避火災、調風雨,因為龍能興風作雨;龍還是權力和富貴的象征。鳳飾物則象征著吉祥如意,也含富貴和權力之意。獅子則是獸中之王,有震百獸、示威武之象征。獬豸傳說能辨別是非曲直,是“正大光明”和“清正公平”之象征。總之,無論是“龍避邪”,還是“仙人走獸”,都是人們美好願望的寄托,它既是一種建築裝飾,又是一種民族文化;裝飾顯示著建築物的豪華和宅府的等級。 時至今日,人們仍可見到“龍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築上展示,如今的龍文化(裝飾)不僅僅是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在海內外,凡飾有"龍避邪"的,一定是華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
現實建築證據
清式殿堂建築,不論是庑殿頂還是歇山式建築的房脊之上,都把建築的功能與藝術造型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起到建築藝術中的完美和諧的統一,庑殿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帝王時期,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寺廟一類的皇家建築,是中軸線建築最常采用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等。
吻獸的樣式
鸱尾之名據漢代文獻,傳說南海有魚虬,尾似鸱,可以激浪降雨,於是便在屋脊的兩端作上翹鸱尾形,以魇火取吉。q以來的陵墓、石窟中所見鸱尾,尾身豎立,尾尖內彎,外側施鳍紋。據記載大約在晚唐以後,鸱尾下部塑成含脊的獸頭,即改稱為鸱吻。有的尾尖分成魚尾形的兩叉,如山西大同下華嚴寺遼代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和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山門的鸱尾都是這樣。 鸱吻
宋以後鸱吻的形象可見於敦煌壁畫和卷軸畫如《瑞鶴圖》、《滕王閣圖》、《黃鶴樓圖》等,吻部都繪作獸頭形。《瑞鶴圖》中的獸頭形似龍頭,上翹的身體雕有鱗片,尾部為毛束。明清官式建築中將吻都作成龍頭形,上部內彎後又向外卷曲,身上塑龍鱗,身內塑龍爪,並塑有1條小龍,吻背上插著劍把,吻側突出1個小獸頭,這樣的正脊被稱做吻獸。垂獸、戗獸和岔脊上的嫔伽、蹲獸都出現於宋代。清代蹲獸稱為走獸,數量有所增加;嫔伽稱為仙人。在最高等級的建築中,仙人走獸的排列次序是:最前為仙人,然後是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魚、獬、、猴。等級較低時,走獸的數目也相應減少。明清民間建築中的吻獸形象也很繁多。
黃釉陶鸱吻
2008年,廣州中山四路南越國宮署遺址考古挖掘現場出土了一件黃釉陶鸱吻,高約一米,寬約八十厘米,重達六七十斤,釉色均勻帶有光澤。這件出土的鸱吻殘件全身刻魚鱗紋,背部刻羽翼,龍爪鳳尾,身下刻雲氣紋,頭部殘缺。但仍可以判斷它是一個瑞獸的建築構件,並且延續了唐代鸱吻的敦實風格,線條流暢。據考證,此物件是迄今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鸱吻。
琉璃鸱吻
陶胎綠釉。通高152厘米、底寬58厘米 琉璃鸱吻
、厚30厘米。龍頭魚尾,雙目怒睜,張口吞脊,形象威猛神異,身有魚鱗,十分光滑,極富觀賞價值。是目前國內出土最大的鸱吻。鸱吻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一般用於裝飾在殿堂建築的正脊兩端,具有防火、辟邪作用。1972年西夏陵區6號陵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從尾到鸱吻
吻最早叫鸱尾,它的位置在正脊的兩端,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漢武帝時,反映在壁畫和雕刻上,則出自北魏至隋、唐的石窟和陵墓鸱尾 本作“ 尾”,即“鸱吻”。《北史·高道穆傳》:“李世哲多有非法,逼買人宅,廣興屋宇,皆置鸱尾。” 《事物紀原》卷八引吳處厚《清箱雜記》:“海有魚,虬尾似鸱,用以噴浪則降雨。漢柏梁台災,越巫上壓勝之法。起建章宮,設鸱魚之像與屋脊,以壓火災,即今世鸱吻是也。” 魚尾 古時屋脊裝飾。古代宮展屋脊上的飾物。漢以宮殿多火災,據術者之說,為魚尾星之象以禳之。見宋彭乘《墨客揮犀》五。也作“鸱尾”。 《舊唐書玄宗紀上》:“開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風,撥木發屋,毀端門鸱吻。” 中唐鸱尾下部出現張口的獸頭,尾部逐漸向魚尾過渡。 有的鸱尾的鳍上有很多刺,那個是拒鵲叉叉, 鸱吻
鸱尾上的拒鵲,在昭陵長樂公主墓門阙圖壁畫及大雁塔門楣線刻佛堂建築上均有反映,可見拒鵲在盛唐及盛唐之前均有出現,到了明清,吻上的搶鐵,還有上面的拒鵲,慢慢演化成了一把寶劍 相傳這把寶劍是許遜的,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為許旌陽。鸱吻插劍目的有二, 一是說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使其望劍而逃 二是這是怕龍吻擅離職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鎖在屋脊上,使其不能騰飛 明清兩代龍吻上的劍靶雜外形上也有區別,明代劍靶外形為寶劍劍柄,劍柄的上部微微向龍頭方向彎曲,頂部做出五朵祥雲裝飾; 清代劍靶外形也是劍柄,但上部是直的,沒有向龍頭方向彎曲,頂端雕飾的圖案是魚鱗裝飾 天安門龍吻上的劍靶屬清代形制 在天安門屋頂上,除屋脊上的龍吻外,兩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龍吻,亦稱垂脊吻,其體形略小,呈前趨勢,起封護兩坡瓦隴和裝飾垂脊的雙重作用明代龍吻嘴張得很大,可以吞住正脊的蓋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條三部分,而清代龍吻張得較小,僅能吞住蓋脊瓦和正脊筒,群色條在龍嘴的下唇以下了。天安門正脊上的龍吻系清代琉璃制品。
鸱吻“龍生九子”之談
“龍生九子”的解釋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傳說之一
在明代,龍還被人們附會出了一個繁盛的家庭。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並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並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系起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為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說,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
1、蚣蝮(ba xia):性喜水,被雕成橋柱上的獸形;
鸱吻
鸱吻
鸱吻
2、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鸱吻
鸱吻
3、睚眦(音ya二聲zi四聲):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鸱吻
鸱吻
4、赑屃(音bi四聲xi四聲):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
下的石龜;
鸱吻
鸱吻
5、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
鸱吻
鸱吻
6、螭吻(音chi一聲wen三聲):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
鸱吻
鸱吻
7、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
鸱吻
鸱吻
8、狻猊(音suan一聲ni二聲):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鸱吻
鸱吻
9、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為胡琴琴桿上端的刻像;
鸱吻
鸱吻
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龍的中國緣
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以龍為祖先。龍的歷史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遍及南北。在北方內蒙古的三星他拉於1971年發現了玉雕的豬龍,據專家考證大約距今6000—7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有陶壺龍紋;遠隔千裡之外的江蘇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種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即是古越人的龍圖騰崇拜的象征。這說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了關於龍的圖騰崇拜。龍的形成起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的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脫離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成為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於一身的特殊動物。
到唐代,龍成了天子的專利。龍紋只能用於皇帝的衣服器物,龍成為皇權的象征。宋之後,關於龍的歷史與家族有了更多的傳說。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獸像在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征,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據說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赑屃、椒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
只要知道龍生九子的形成過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龍生九子有這麼多的說法。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