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磚石塔
日期:2016/12/15 2:00:44   編輯:古建築結構山西地區的歷史發展很早,至今尚保存很多古代建築,如城鎮、民居、衙署、廟宇、寺院、古塔等等,因此人們往往把這個地方稱為我國古代建築的搖籃。
我國古建築的結構和形制,不僅要受到建築材料的限制,同時還受到社會思想意識深刻的影響,磚石塔這一類建築就是深刻地受到佛教思想影響下產生的。
塔起源於盛行佛教的中印度,梵文叫做“窣屠婆”,巴利語叫做“陶婆”翻譯成漢語叫塔或者叫塔婆,是佛教聖者的紀念物。它隨著佛教傳到我國後,仍然作為寺院的紀念物,用以藏佛經、捨利或供養造像等。由於我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佛教有興有衰,況且寺院規模的大小和經濟地位、,所以塔的具體形象以及數量規格也就隨著發生不同的變化。
磚石塔是我國古代建築重要的一個方面。從北魏開始,歷史在佛教盛行的地區,都建造規模宏狀的寺院和佛塔。而且早期寺院都有塔院制度,有一寺一塔、一寺雙塔、一寺三塔等幾種制度。山西地區塔的數量很多,至今雖然已毀去大部分,但據調查統計還有數百座。其中除木塔一座外,其余都是磚石塔。
山西古代磚石塔分布很廣,遍於每個縣。從性質來看,以佛塔為主,次為高僧墓塔。佛塔建在寺院裡,或建在寺院附近,是寺院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僧墓塔見於寺院附近的墓地,主要是根據和尚的“法行”修養和寺院的經濟來決定。一般寺院墓塔只幾個而已,如果寺院的歷史較長,由於年積月累而成為墓塔群。在唐、宋、遼、金、元各時期還有宣揚佛經而建立的經塔,但數量不是很多。到明、清時代還出現不少文峰塔、文筆塔、風水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