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雕--百科
日期:2016/12/14 19:18:36   編輯:古建築結構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縣(今安徽省的黟縣、歙縣、祁門、休寧、太平、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縣)的區域內,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州三雕 - 概述
徽州三雕,即磚雕、木雕、石雕,是徽州古代建築長期使用的一種裝飾手法,主要分布在徽州舊轄之歙、休、黟、績、祁、婺6縣,由明而清直至民國,持續六、七百年。“無宅不雕花”,徽州城鄉凡有建築處,都可看到匠師的三雕藝術。徽派“三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家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
徽州三雕 - 溯源發展
據史記記載,古徽州歷史悠久,從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兩千年。它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黃山腳下,山水秀麗,人傑地靈。歷以商賈眾多、文風興盛而蜚聲海內外,徽商的發展繁榮了文化教育事業,造就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州篆刻、徽派建築、徽雕等徽州文化,成為中國三大學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這樣發達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
“三雕”的歷史源於宋朝,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借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裡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
清代雕刻細膩繁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層次多達十余層,亭台樓榭,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層次分明,栩栩如生。
到了明清年間,“三雕”藝術發展最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和考古者。
徽州三雕 - 工藝特點
磚雕
磚雕由明代徽州窯匠鮑四首創。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彩。明代磚雕的風格粗擴、推拙而樸素。明末清初,由於富商們對豪華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磚雕的風格漸趨細膩繁復,注重情節和構圖,透雕層次加深,最多約有9個層面。
徽州磚雕一般采用經特殊技藝燒制、擲地有聲、色澤純清的青磚為材料,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然後再根據各個部位的輪廓進行精心刻劃,局部“出細”,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一凸現出來。 磚雕在歙縣、黟縣、婺源、休寧、屯溪諸地隨處可見。歙縣博物館藏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頭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鋼锏的圓雕菩薩,據考證這磚雕花費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20世紀80年代,隨著徽州古建材料公司的成立,磚雕作為一種實用裝飾藝術重新恢復了生機。
石雕
石雕在徽州城鄉分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致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木雕
徽州山區盛產木材,建築物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石結構,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於舊時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其分布之廣在全國屈指可數。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采,幾乎是無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采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
“徽州三雕”與建築整體配合得極為嚴密穩妥,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內涵之深,令人歎為觀止。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都將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並用,從中可看出漢唐以來我國建築裝飾雕刻藝術的傳承脈絡,同時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藝術門類如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州硯雕、墨模雕刻等藝術樣式對徽州建築裝飾雕刻風格的影響。
徽州三雕 - 制作程序
“徽州三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異。如磚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磚、放樣、打坯、出細、打磨、修補等,傳統工具主要有木炭棒、鑿、磚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鋸、棕刷、牽鑽等;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樣、打粗坯、打中坯、打細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小斧頭、硬木錘、鑿、雕刀、鋼絲鋸、磨石、砂布等;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當、打細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錘、斧、剁斧、哈子、剁子、磨頭等。
徽州三雕 - 題材內容
徽州三雕的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戲文故事、花鳥瑞獸、龍獅馬鹿、名勝風光、民情風俗、漁樵耕讀、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圖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為浮雕,雜有透雕、圓雕、線雕與多種技法的並用。
徽州三雕題材受儒文化的影響殊深,多為情節化的人物、故事,如神話典故、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生活習俗等。動物圖案多翻騰、舞躍姿態,如獅子、麒麟、馬、鹿等。花鳥圖案、品類繁多,多以獨枝花卉、纏枝花葉等形式展開。博古圖也是常用圖案;而北京磚雕題材以自然花草為主,或組合吉祥圖案,間或有些博古,但人物故事圖案十分稀少。河州磚雕受伊斯蘭教教規制約,一律為植物及幾何紋,不用動物、人物紋飾。
徽州三雕 - 代表作品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為黟縣的承志堂和木雕樓,尤其是承志堂裡的雕梁木雕“百子鬧元宵”;石雕為歙縣的棠樾牌坊群和黟縣西遞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成對,更達到了"無字詩、畫意對"的藝術佳境;磚雕則為屯溪濱江長廊裡的“五百裡黃山圖”大型磚雕。
徽州三雕 - 傳承意義
“徽州三雕”的傳統制作技藝歷來在民間建築與雕刻行業中廣為流傳,1979年以後,一批古建園林施工企業相繼成立,一些"三雕"老藝人被重新組織起來,並開始帶徒授藝。但由於建築材料、工具的變化及建築成本核算等原因,費時、費工、費料且刀法掌握困難的傳統雕刻技藝逐漸被人們排斥在應用范圍之外,許多技藝已經失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黃山市的方新中、馮有進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徽州三雕 - 發展現狀
在2006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徽州三雕”中的石雕、磚雕產業曾經歷過一輪爆發式發展,但缺乏年輕人接棒傳承成為行業心病,數控機床也餓正被逐步引入代替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