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概況
日期:2016/12/15 1:23:47   編輯:古建築結構建築被譽為“凝固的音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中國古代建築以漢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這些古代建築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生長、發展、成熟,自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9世紀中葉,形成了封閉而獨立的體系,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工藝水平,蘊涵著深遠的人文寓意。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藝術體系,對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後,還對歐洲建築產生過影響。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中國古人根據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創造出不同結構方式和不同藝術風格的古建築。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古人用木材和黃土架構房屋來抵御寒冷和風雪;而在中國南部,建築材料除土木之外,還包括竹子和蘆葦,一些地方為避免潮濕並加強空氣流通,房屋的下部還采用干欄式構造;此外,生活在山區的中國古人廣泛運用石材構建建築物,林區則經常使用井式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經了三次高潮,分別是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和明清時期。這三個時期在建築發展史上的共同特點是修建了大批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包括宮殿、陵墓、都城以及防御工事、水利工程等,且在建築形式、選材等方面的影響澤及後世。其中,秦朝修建的秦始皇陵及長城、隋朝修建的趙州橋、明清兩朝的帝王宮殿紫禁城等至今都還在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魅力。
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風雨侵蝕、戰火焚毀,一些歷史久遠的古建築已經消失在中華大地上了,目前留存下來的中國古代建築大都是唐朝(公元7世紀)以後的。本欄目將分章介紹唐代以後的中國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