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徽州傳統民居的特色之美

徽州傳統民居的特色之美

日期:2016/12/14 19:18:52      編輯:古建築結構

 在皖南的徽州,大部分地方都保留著或多或少的古民居。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位於徽州地區黟縣境內,於2000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西遞村與宏村的古民居。除此之外,在績溪、歙縣、屯溪、祁門、婺源等地,也有很多古民居建築聚落。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一個成熟的建築流派,徽州民居空間布局與結構合理,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粉牆黛瓦、馬頭牆最具特色,集中反映了徽州的風土民情和地域審美傾向。

 

  徽州古民居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一個成熟的建築流派。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為其基本色彩,馬頭牆和漏天之井別具風味,木質結構的梁架構件堅固穩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內裝飾和陳設古樸雅致,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及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一、色彩美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為基本風格。它采用當地的自然材料,充分發揮其本身的不同色澤、質感和特征來構築,房捨都是白色粉牆、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磚,牆腳多采用灰色的條形青石或鵝卵石堆砌,黑、白、灰組成了古民居建築的主色調。徽州古民居建築沒有艷麗的色彩,白牆、黑瓦這樣單純質樸的顏色,與當地清幽秀麗的山川景色,豐富多樣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風融為一體,給人一種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來臨之際,這裡的人們為了祛邪納福,家家戶戶貼對聯。紅色的楹聯,象征著來年吉利喜慶、平安幸福,也將古樸的民居建築裝扮得有聲有色,充滿生機。民居建築的色彩之美,不是單一的,除了民居自身之外,還包括四周的天地山川、植物綠化、人物服飾、民俗風情等,而這些環境因素也正是美的靈魂所在。

  徽州傳統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牆和褐紅色的木質構件,給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雖然這種簡單樸素的色調重復復重復,但卻並不使人感到厭倦,反而給人以整體統一和典雅美的總體印象,就像在觀賞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畫一樣,渲染出徽州傳統民居那極具地域性的基本風貌。

  二、形式美

  (一)別具風味的馬頭牆

  傳統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來自屋頂。屋頂很講究,連接的也很復雜,隨著平面的不同,屋頂形式也會不同。為了避免山牆檐距屋面高差過大,采取向屋檐方向逐漸跌落的方式,既節約材料,又使馬頭牆面高低錯落有致,富於變化。

  傳統馬頭牆是一種防火牆,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人們為了美觀,為馬頭牆點綴了各種裝飾。而現在的徽派新建築的馬頭牆,已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符號。

  馬頭牆的運用,打破了牆壁的單調重復感,增加了建築整體的美感。一些大型的院落由數間或數十間不同朝向的房屋組成,馬頭牆也就隨之形成交錯不同的朝向。再加上房屋所處地勢的高低不一,房間進深的不同,馬頭牆的高低也隨之有所變化,形成了更為豐富變化的空間。

  馬頭牆從建築群到村落,再從村落到集鎮,形成一組組交錯、連續、漸變、跌宕起伏的“優美樂章”,成為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用在這裡則是再恰當不過了。馬頭牆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築造型。

  (二)實用、美觀的漏天之井

  單德啟先生在《村溪、天井、馬頭牆》中說:徽州民居平面雖方整而不呆板,雖緊湊而不局促,雖格局統一而仍多變化,天井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天井使封閉的空間具備采光、通風、排水等功能,是一個起聯系、導向作用的樞紐空間;天井延伸了堂屋的空間,使堂屋擴大了活動的視覺范圍;也使室內空間豐富起來,增加生活情趣。

  徽州傳統民居的基本形式為庭院式布置。院內以南向房間為主,東、西向為輔,開間較小的輔助房間,一般作為廊屋、樓梯間、儲藏間等使用。中間是東西走向的天井,平面組成多為“口”字形,也有其它的平面組合形式。天井既是縮小的自然空間又不完全是,它除了采光、通風、排水、承接的功能之外,還是對室內空間的補充,與室內空間相互融匯滲透。徽州傳統民居由於天井窄小,所采的光線多為二次折射光,這種光線少了一點天然玄光的感覺,多了一分自然柔和的氛圍,給人以靜谧舒適之感。天井院又是室內的共享空間,可以種花養草、納晾曬陽、親朋敘談,是大家的共享之地;同時它還是連接樓梯、過道、通廊及其它天井、房間的交通樞紐,與廳堂一起組成徽州傳統民居的核心部分。

  徽州民居中有一些空間是空間與空間相互接合、包容而成,是一種復合空間,包含了不止一種的空間功能。如住宅內的天井,與廊下空間只有一步高差,成為各個房間聯系的樞紐,在空間上具有很強的連通性,是民居中最精彩的部分。

  相對於室外空間來說,天井是私密空間,但相對於住宅內的房間,天井又是一個小型的公共空間,供人們做家務、休息和相互交往。

  徽州古民居的天井,具有采光和通風的良好的物理性能,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盡情地擁有自然采光,感受四季的陽光,風、雨、雪、霧,清晨與夜晚,等等。《蕙風詞語》中說:“人靜簾垂,燈昏香直,窗外芙蓉殘葉飒飒作秋聲,與砌蟲相應答??”這樣的居室,帶給我們的是人與自然的融合,讓人們享受到生活的無限樂趣。

  徽州古民居的天井,不僅實用、美觀,而且反映了人們“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樸素心理,在當地還有“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孫孫興旺”之說。這樣看來,這小小的天井所承載的寓意就更為深刻了。

  三、裝飾美

  (一)奇巧多彩的梁架構件

  徽州古民居的梁架構件均為木質結構,不僅堅固穩定而且構造奇巧,雕刻豐富多彩,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梁架整體宏大壯美,中段常雕刻多種圖案,立柱雄而不笨,明代多做成具有優美輪廓線的梭形柱。梁架上的構件,如梁托、瓜柱、叉手、拳霸、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替木等大都進行镂空細雕,裝飾以精美的花紋、線腳。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撐木,多雕成各種神仙、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美輪美奂。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則多做成雲朵狀,其相互勾連迂回的流暢線條,飄逸俊俏,美不勝收。

  這些梁架構件的制作,巧妙地將技術與藝術相互結合、滲透,達到珠聯璧合的境界。它們雖不施以彩漆,只塗以桐油,卻顯得格外古樸雅致,诠釋著徽州傳統的文化內涵和高格調的審美觀念。

  (二)精巧細致的室內裝飾構件

  徽州古民居室內空間是樸素簡潔的,同時又非常講究裝飾,注重美觀。雖不像宮殿、官邸那樣飾以濃漆重彩,但因其配以各種精美的雕刻構件,形成一種清麗高雅的藝術格調。在這裡,幾乎每一個室內建築構件都加以雕刻,這些雕刻構件不僅具有實用功能,而且還廣泛采用磚、木、石“三雕”的技藝,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美化了民居生活和家居造型。

  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占主要地位。其題材豐富: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也有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镂空雕等;其內容和手法又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

  石雕,主要用在祠堂、寺廟、牌坊、橋,以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征吉祥的龍鳳、仙鶴、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和圓雕等手法,質樸高雅,渾厚潇灑“三雕”藝術令人歎為觀止,成為徽州古民居建築的一大亮點。它不僅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且還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創造精神,是人與自然結合的典范,對現代建築的發展有很高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三)古樸雅致的室內陳設徽州古民居比較重視室內陳設。室內陳設是整個宅院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傳統民居文化的重要體現。室內陳設最為突出的部分是廳堂,它一般布置在整座建築的中軸線上,多設上下兩層,上層為陳設祖宗牌位,為焚香祀祖之處,下層為生活起居、親朋約聚、吟詩作畫的地方;廳堂中央擺放八仙桌、太師椅,正上方高掛匾額;緊靠八仙桌後擺放條案,案上東置古瓷瓶,西置木雕鏡座,取意“東瓶(平)西鏡(靜)、終生平靜”;古瓷瓶內插文房四寶之筆、紙;條案上方牆壁掛字畫、對聯;廊柱、四壁皆布置楹聯警句,整個廳堂的布置古雅寧靜。廳堂柱面所刻楹聯的內容,多為主人的人生處世哲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是“天人合一”,徽州古民居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這裡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白牆青瓦馬頭牆,綠水青山蔚藍天,——大自然與民居村落及其室內布局完全融為一體,正是徽州濃厚的文化氛圍的體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