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庑殿頂,庑殿建築,庑殿式建築,庑殿式

庑殿頂,庑殿建築,庑殿式建築,庑殿式

日期:2016/12/15 1:23:21      編輯:古建築結構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種形式,是中國古代建築中至高無上的 建築形式。   庑殿建築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庑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   庑殿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壇廟一類皇家建築,是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最常采取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太廟大戟門、享殿及其後殿,景山壽皇殿、壽皇門,明長陵稜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築。在封建社會,庑殿建築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築之外,其它官府、衙屬、商埠、民宅等等,是絕不允許采用庑殿這種建築形式的。庑殿建築的這種特殊政治地位決定了它用材碩大、體量雄偉、裝飾華貴富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庑殿頂,中國傳統屋頂中以重檐庑殿頂、重檐歇山頂為級別最高,其次為單檐庑殿頂、單檐歇山頂。佛殿、皇宮的主殿等重要的建築是采用重檐庑殿頂,是最尊貴的形式。

庑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其中庑殿頂最早,約出現於先秦時期。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銅器、漢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實物則以漢代阙樓和唐代佛光寺大殿為早。

重檐庑殿頂:這種頂式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於進深,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重檐庑殿頂,是在庑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現存的古建築物中,如太和殿即此種殿頂。

單檐庑殿頂: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頂的上半部,是標准的五脊殿,四阿頂。故宮中配庑的主殿,如體仁閣、弘義閣等均是。

建築等級主要通過對財富(包括人力)的消耗來體現,建築的尺度、材料的貴重程度、裝飾的精細程度等成為表現建築等級的主要因素,但中國古代建築也有一些等級因素並不是財富消耗的體現,而另有其社會文化原因,比如屋頂形式的等級、建築色彩等級等。

中國古代庑殿等級高於歇山的規定應該和二者的技術地域來源及北方的正統政治地位有關。歇山的出現要晚於庑殿及懸山,學者們基本認定歇山是在漢代以後南方地區形成的屋頂形式,並在南北朝時傳至北方地區。隋唐統一是以北方兼並南方,雖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義上仍以北方為正統,庑殿作為北方地區的傳統屋頂形式也取得相應的正統地位,所謂庑殿高於歇山的規定應該即在這一時期形成(唐令:宮殿皆四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